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这些杰出女性尽展晋城巾帼风采

这些杰出女性尽展晋城巾帼风采

来源:晋城新闻网 编辑: 2010年03月08日 10:58:36 打印

       春风清拂,万物生辉。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的喜庆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报特意从以往报道过的晋城杰出女性中,精心挑选了9个有代表性的个人(集体),重温她们走过的足迹,展示她们传奇的画卷,算是给晋城女性一份“三八节”礼物吧。

  她们中,有在改革浪潮中走在前列、敢为人先的女企业家;有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劳动模范;也有用自己的血汗钱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普通农民……无论是在怎样的人生舞台,她们都用各自的舞步,舞出了晋城妇女的风采与骄傲。

  她们虽然平凡,但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们虽然普通,但她们用纯朴的信念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们是晋城绽放的“女人花”,她们是晋城的骄傲。

  因版面所限,还有众多晋城女性的佼佼者,这里不能一一提及,特表歉意。

  传奇女性董小苏:老劳模不断写新传

  董小苏,现年73岁,退休前曾先后担任陵川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和政协主席等职。1997年4月,经省委批准,她成为陵川县唯一一位享受副厅级待遇的女干部。

  事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董小苏的名字就已家喻户晓,她被誉为陵川县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的名字连在一起。

  1953年,16岁的董小苏因父亲患病中断了初中学业,也就在这一年,她担任了陵川县西河底镇黑山底村妇女主任。那时候,妇女的地位很低,每天只能围着锅台转,更甭提和男同志一样挣工分了。有一次,董小苏受全国劳模申纪兰“第一个在全国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事迹的启发,决定在黑山底村也要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成立青年妇女突击队,自办妇女扫盲夜校……仅仅两年时间,在她的努力下,黑山底的妇女真正顶起了“半边天”。这件事,在当时的陵川县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此,董小苏还受到了省里的表彰。1956年,她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1957年3月,董小苏出席了全国工农联欢会议,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之后, 董小苏先后担任过黑山底村农业社社长、秦山村党支部书记,两个落后的穷村在她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黑山底的变化,作家赵树理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村在黑山腰,村人志气高,一心趋集体,收成四倍超,从此常不懈,红旗永飘飘。”为此,她还成了赵树理名剧《十里店》中女主角马红英的原型。

  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给董小苏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获得国家和省级金质奖章6枚。她曾先后担任陵川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和政协主席等职。1997年4月,经省委批准,她成为该县唯一一位享受副厅级待遇的女干部。

  职务在变,地位在变,但董小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精神没有变。多年来,她一直心系农村贫困学子。从1975年离开农村老家到县里工作开始,董小苏每年“六一”节前,都要给秦山村学校捐款,用于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

  1998年,董小苏退休后,先后担任陵川县老促会会长、县老干部党总支书记、老体协名誉会长、县“五老”宣讲团顾问等职。带领老促会一班人先后建立了锡崖沟、里进掌、秦山、六泉乡等工作联系点,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去年12月,72岁的董小苏被评为全国“感动老区杰出人物”,并获得“中国老区妇女之友特别奖”。近年来,她的事迹相继被载入了《中华劳模大典》、《中华英模大典》、《中华人才辞典》、《中华政界女性名人辞典》等大型文献史册。

  点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一个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党员干部,一面妇女界永远飘扬的旗帜。

  助学楷模毕腊英:血汗钱几乎全都资助了穷孩子

  毕腊英,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一个以养猪为生的农家妇女。

  事迹:

  起早贪黑,磨粉喂猪,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几乎全都资助了贫困学生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毕腊英20多年来不变的生活模式。

  毕腊英是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一个以养猪为生的农家妇女,她平凡而闪光的人生始于他的父亲毕生才。1982年,高考落榜的她和父亲一起办起了家庭养猪场。经过几年艰辛打拼,毕腊英家成了当地的首富。有了钱本该计划购置几件新家具。然而,毕生才却把辛苦赚来的钱捐给了贫困学生。更让家里人想不到的是,毕生才的捐资助学不是心血来潮,他从此把这事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来做。从1986年到1992年,毕生才先后资助25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1992年父亲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后,毕腊英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亲的“助学薪火”。当年5月,她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磋商,用父亲生前留下的9000元积蓄,加上自己积攒的卖猪收入共计11250元,设立了“毕生才奖励基金会”。后来,毕腊英又把父亲的1万元交通事故赔偿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小学。一个月后,她又在高平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基金会”,每年从基金中拿出部分钱奖励2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5年时间共积累了25000元基金,用以资助优秀教师。她自己也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了“扶贫对子”。从1986年至今,毕腊英一家共拿出30余万元血汗钱资助贫困学子。

  毕腊英连续获得首届国际家庭年“五好家庭”金奖、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山西省八届人大代表、晋城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晋城市“十大魅力”人物等诸多殊荣,在荣誉面前,她助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打开毕腊英的木头箱子,没有值钱的金银首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有一大堆荣誉证书和一大摞受助学生寄来的信件。毕腊英说:“这些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点评:一个最穷的养猪专业户,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女企业家王淑琴:把一个小车间发展成大公司

  王淑琴,女,汉族,1967年出生,大学毕业,山西吉利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事迹:

  大学毕业后,王淑琴就怀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到纺织行业中,成了高平丝织印染厂一名普通职工。从劳资科科员到车间主任,从车间主任到公司经理,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任什么职务,她始终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她深爱的纺织事业中。

  1984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平丝织印染厂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厂里投资20余万元成立了一个服装车间,可是经过整整10年的运作,却没有一年赢利。面对生产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的服装车间,时任厂劳资科干事的王淑琴走马上任,担任了车间主任一职。在困难面前,王淑琴没有退却,勇敢地提出了“创自己的牌子,走自己的路子”的经营理念。经过十二年艰苦跋涉,王淑琴硬是把流动资金不足两万元,设备仅有十几台八十年代购进的普通平缝机的一个小辅助车间发展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出口创汇百万美元的华北地区唯一高档丝绸认证企业--山西省吉利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公司相继开发出了丝麻缎、丝麻格、丝麻纺、提花丝麻缎A、B等系列产品,其中丝麻缎被选为北京国际纺织博览会2000、2002年春夏流行面料入围产品,这一产品还被国家列为重点新产品项目,当年为公司创收150万元,产品博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2002年,由她亲自牵头设计的丝麻服装得到美国客人、澳大利亚客人青睐,美国商人还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到太行山,走进了“吉利尔”。“吉利尔”的服饰也从此走出国门。2003年公司服装出口创汇30余万美元,填补了我市没有服装出口的空白。

  1995年到2009年,王淑琴先后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点评:一个女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令人赞叹。透过她创造的传奇和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知难而进方显英雄本色”的巾帼风采。

  排水女工马慧琴:最脏最累的地方总有她

  马慧琴,晋城市市政总公司女子排水队队长。

        事迹:

  去年9月,马慧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在晋城,获此荣誉的仅有三人。

  再见马慧琴,依然是稳重、内敛、能干。黑红黑红的脸颊上写满了20年排水工作的劳累,不善言辞的外表下却掩藏着吃苦耐劳的品质。

  1991年,年仅26岁的马慧琴从东北调到晋城市市政总公司,从事排水工作。刚开始,马慧琴偷偷地哭过、也埋怨过,上路工作时躲躲闪闪,生怕别人看清她的脸。但时间一长,这个在东北长大的姑娘,用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说服了自己。不管活儿有多脏多累,她总是干净麻利地抢先干完。由于工作肯吃苦,1996年市政公司成立女子排水队的时候,马慧琴当上了排水队长。从此,马慧琴带着她的姐妹们承担起了全市大街小巷3000多个排水井和3000多个检查井的排水畅通工作。

  由于队里只有一辆装垃圾用的农用车,马慧琴每天都得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个排水井之间,有时一天得骑车几十里,再干一天活,晚上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就是大小伙子都吃不消,更别说一个女人。尤其是到了夏天,排水井里面苍蝇蚊子满天飞,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所有路过的人都躲着走,但马慧琴却冲在最前面,她总是二话不说就弯下身子将井盖抠起,认真地进行清挖,呛人的臭气,腐烂的垃圾令人作呕,但马慧琴全然不顾。姐妹们都被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队长这个人啊,最脏最累的地方总有她”。

  多年来,马慧琴先后多次被市总工会、市妇联评为“先进职工”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鲜花和荣誉面前,马慧琴并没有骄傲。她说,她只是个平凡的排水女工,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荣誉是她自己的,功劳却是全体女子排水队员的。

  点评: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品质,劳动的人最美。

  20年如一日照顾三个憨哥哥

  连蜜莲 阳城县润城镇刘善村一位农家妇女。

  事迹:

  连蜜莲天生是“苦命人”。母亲和三个哥哥都是智障,一家六口,只有父亲和她是健康正常人。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蜜莲,很小就知道帮父亲做些简单家务。

  1986年,只有13岁的蜜莲小学刚毕业就不再去学校读书了,她像个小大人一样开始帮父亲料理家务,每天给母亲梳头,指挥着哥哥们洗脸、吃饭,晚上给父亲烧好洗脚水,还常常给父亲捶捶背。21岁那年,蜜莲结婚了。然而,新婚第十天,重病的父亲就挺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曾想着要带走三个傻哥哥,但是哭成泪人的蜜莲没有遵从父亲的意愿,默默承担起了照顾三个哥哥的重任。

  父亲刚刚去世的几年里,日子过得真是苦,三个哥哥饭量很大,每人每顿都要吃三大碗。三亩薄田收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人吃,为了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丈夫四怀没日没夜地在外干活。蜜莲则时常到地里挖野菜,连别人扔掉的白菜帮也捡了回来,腌成咸菜吃。平常日子里是餐餐稀饭,只有到过年时才能买袋大米,一家人才可以饱饱地吃上顿大米饭。

  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蜜莲却尽量把三个憨哥哥照顾好。三个哥哥什么都不懂,经常是早晨刚刚换上的干净衣服,中午回来就满身脏兮兮的,都是泥和土,有时还会因为不小心弄得鼻子、脸上全是血,每次蜜莲都像母亲一样耐心地给哥哥擦洗干净。为这个蜜莲没少挨累,整天有洗

上一篇:王茂设:转型发展等不得也慢不得

下一篇:中钢协会长:铁矿石谈判非常艰难 没有好消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