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钢协2013年上半年钢材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直供在五项销售渠道排序中位居第二,占比35.5%。在上半年钢材销售中,钢企直供的增幅最大,直供的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5%。而美国钢企则为80%左右。
钢铁行业遭遇了银行信贷危机和来自上下游行业的双重挤压,其利润普遍大幅收窄,资金运作困难,这也从一个侧面倒逼国内钢企加大直供,以削减流通环节的成本,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贸易商蓄水池功能减弱,事实上等于变相利好钢厂直供。”分析师认为。
与此同时,钢厂主动加大直供比例力度,显示出钢厂已开始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不断提升直供比例,将会是不少钢企应对买方市场、增收创效的途径之一。”
“事实上,直供一直都是钢厂的目标,这也是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师说到。作为以直供为主的代表,宝钢70%以上的产品是直接销售给大型制造企业的,另外,还率先在国内成立钢铁业首家电商平台公司——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而公司更大的"野心"是,将电商布局与金融服务结合,打造工业领域的"阿里巴巴"。
尽管国内钢厂提高直供比例,有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但钢厂与贸易商比起来不够灵活、建立销售渠道的费用等,都是摆在钢厂面前的最大难题。钢厂自己做直供,也很难做的。不同下游企业的结算方式、物流方式,以及对产品的组合要求都不一样。一般钢企做直供偏向于品种比较单一的,偏定制化的产品,比如造船板,汽车板等。但如果涉入做建筑行业直供,则难度最大,需要的规格品种多,货物数量不一。
面对钢厂直供钢贸商们怎么想的呢?
从前,钢厂销售渠道更多的是依赖钢贸商,现在钢贸商难生存,特别是经历了2012年钢贸商资金链断裂、倒闭潮,其“蓄水池”功能大为弱化,同时,又没有新的贸易商补充进来,这就要求钢厂自己顶上去。“钢厂提高直供比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某钢贸商说到。
他表示,以往,钢材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从钢厂到销售市场再到工地,现在直接从生产基地送到工地,这中间减少了物流、仓储等方面的费用,大大降低了采购商的成本。此外,对于钢厂而言,与终端用户直接面对面,也减少了许多不正当现象。
市场仍然需要钢贸商,其“润滑剂”作用不可少。“只不过,钢贸商的数量不需要那么多。留下来的贸易商,多是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具备信用、渠道、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面对有些钢材采购商需要押款,而钢厂是不能接受,因此钢厂直供占的量依然还是少数,主要是那些回款快的项目,所以多数还是需要贸易商去推。
钢厂直供有其固有的弱点,如钢厂有区域限制,对工地用量计划、施工时间等要求无法及时“匹配”,且不少钢厂机构臃肿,无法像钢贸商那么灵活、机动。“钢厂与贸易商,一个是航母,一个是小船,各有各的用处。但是,当前贸易商仍太多,需要淘汰一部分,剩下的将是精品。”
业内人士也表示,一些建筑业、制造业用户因为规模和批量限制不能成为钢厂直供户,钢贸商可以拾遗补缺,发挥经营灵活的特点,通过减少用户物流运输等中间费用,进而将其发展成稳定的客户群。
“钢铁产业步入微利时代,贸易的去杠杆化,钢材涨跌收窄,渠道和服务或将替代囤积成为钢贸存活的基点。”
钢厂和钢贸商合作模式也在改变
北方有家钢厂对钢贸易企业的订货的价格结算方式,由钢厂将钢贸商订购的钢材发到钢贸易企业指定地,如假定为上海地区,钢贸商拿到货款向钢厂付款,其价格是由钢厂暂时决定的,不是与钢厂的最终结算价。钢材发到上海地区即日起,到第十天为止,钢厂根据这一旬中上海地区钢材市场的价格变化,算出一个平均价,再往下下浮100元/吨,作为与钢贸商的最终结算价格。钢厂还向钢贸商承诺:“遇涨不涨,遇跌则跌”。这种贴近市场的人性化定价模式,促使钢贸商去正确判断、把握行情,将手中的货尽可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世界上发达国家走的都是精品钢加直供路线,未来的市场还是需要钢贸商这个服务型的桥梁。对钢贸行业来说,这将导致整个贸易行业内部洗牌,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会淡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