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的工业化水平总体是高的,也一直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装备大部分在中国。同时,我国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每年能消费6亿多吨钢。我们既不可满足现状,也不可妄自菲薄,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与国际同行在市场环境、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准确把握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把中国钢铁工业做强做优。
当前,全球的钢铁工业都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低下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挑战。对于产能过剩,我们要从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和处理。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钢铁,需要多少钢,需要什么样的钢,钢铁工业要服务和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华冶钢铁集团负责人表示,我国钢铁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大,企业数量多,组成良莠不齐,规范程度不高。二是研发、创新能力还不强,先进设备还没有生产最好的产品,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高档品种的质量稳定性还较差。三是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节能环保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四是对进口矿的依存度太高,价格受制于人。五是行业自律能力不如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低,控制产能产量的能力欠缺。六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本上还是钢材生产商,在转变服务方式、延伸产业链、由生产商向集成服务商转变中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钢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局以及债务、就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严峻压力。“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两侧受挤的境遇。”上海华冶钢铁负责人说,上游铁矿石、焦煤、电力价格以3~6倍的速度暴涨,下游钢材价格却波动不振,加之产品销售半径扩大引起钢材运输物流费用增加,企业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与此同时,虽然吨钢能耗、水耗、渣量等有所改善,但由于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总量正在以5倍左右之势发展,资源、环境、生态负荷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境地。
“中国钢铁工业要把绿色化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结构的顶层研究和顶层设计,解决产业、企业层面的复杂性命题。”金模钢铁网首席政策研究员罗百辉表示,绿色是钢铁业升级发展的新要求和转型主线。
“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罗百辉建议钢铁行业要把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发挥出钢铁本身是绿色产品的优势,通过绿色制造实现绿色发展。钢铁工业在品种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要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对钢材质量品种的要求。要探索与用户共同开发新产品、解决钢材使用中的问题的合作机制,与用户形成开发成本共担、经济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要从生产组织到市场开拓进行全方位的努力,加强与用钢行业的协作,开发新的消费市场,扩大钢材使用范围。同时,钢铁企业要夯实管理基础,进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绿色经济”最早出现于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撰写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皮尔斯认为,必须把经济发展限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之内,以避免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善民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罗百辉认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装备、落后生产线,是钢铁业以绿色化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措施之一。
谈及钢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认为,应加强低成本、高效率洁净钢生产平台的构建,同时重视能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能量流的网络化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并注重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钢材(特别是能源、交通、动力、海洋等方面用钢),提倡冶金过程工程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产品研发思路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