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月27日晚间,鞍钢股份发布年报显示,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777.48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57亿元,而2011年为-21.46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575元。 3月27日晚间,鞍钢股份发布年报显示,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777.48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57亿元,而2011年为-21.46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575元。
从2011年的巨亏21亿元,到2012年的翻倍亏损42亿元,鞍钢一直在上市钢企中“卫冕”着“亏损王”的头衔。连续两年的亏损,使得鞍钢不得不接受ST处理。根据深交所的消息,3月29日,鞍钢股份将正式更名为*ST鞍钢。
协议矿或成“罪魁祸首”
面对公司的巨亏和被ST的命运,鞍钢集团国贸公司副总经理李达光日前对外表示,鞍钢集团和鞍钢股份公司的协议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鞍钢股份的赢利,尤其是在矿价下行的时候。
据了解,铁精矿一直是影响鞍钢赢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鞍钢股份的铁矿石原料主要来自于大股东鞍钢集团,双方此前购买协议为半年一订,目前为季度一订。
据悉,双方购矿协议原则由香港证监会以及国资委监事会共同研究决定。但在矿价出现较大波动时,这种定价体系会对鞍钢股份造成不利影响。
按照鞍钢股份中期报告的说明,2012年上半年,股份公司从集团采购的铁精粉价格为888元/吨,这远高于行业平均600元左右的采购价格。因此,仅铁水价格就高出同行450元左右,加上2012年上半年的产量,总成本就比同行高出30多亿元。“鞍钢今年将推出新的定价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高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害。”日前,行业分析师沈一冰说。
据悉,自1997年上市以来,鞍钢股份从鞍钢集团采购铁矿石一直沿用每半年做价格调整的模式,这种方式在铁矿石价格处于下降通道时,鞍钢股份从集团采购高价铁矿石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硬伤。
艰难的扭亏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如果鞍钢2013年业绩仍为亏损,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
为避免出现三年连续亏损而被迫退市的厄运,鞍钢股份已开始提高抗风险能力。据了解,从2011年出现亏损开始,鞍钢股份就不断推出一些举措,其中包括鞍钢股份以亏损子公司置换鞍钢集团的赢利资产,从而带来13.29亿元的收入。
同时,鞍钢股份去年年底决定,从2013年起,对部分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由30年调整为40年,传导、机械等由之前的15年调整为19年,这也为该公司带来9亿元净利润。
此外,今年初,鞍钢股份还与鞍钢集团全资子公司——鞍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并与鞍钢集团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同时,三者之间还签署了《托管协议》,力图通过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来实现今年的赢利目标。
根据资产置换协议,鞍钢股份拟置出资产为其所持有的莆田公司80%股权;拟置入的资产为:一是国贸公司内贸业务整体资产(主要承担鞍钢自产和国内钢铁产品的采购销售业务);二是国贸公司所持9家内贸子公司的股权。
这些措施,终于使公司业绩有所改善。3月29日,鞍钢股份公布的2013年度一季报显示,预计2013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赢利约5.50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8.8亿元;预计基本每股收益为0.076元,而上年同期为-0.261元。
鞍钢一季报还显示,公司为实现2013年赢利目标,去年第四季度就着手从生产运行方案、原燃料资源配置、钢材销售策略、工序成本费用控制、经济责任目标等各个方面研究制定措施。实际上,公司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经营业绩逐渐好转,并于去年12月份实现当月扭亏为赢。2013年一季度经营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李达光表示,鞍钢国贸是鞍钢集团公司比较优质的资产,现已经注入上市公司了,但“今年能不能扭转亏损,难度很大,但鞍钢股份将全力以赴要扭亏。”
危机中暗藏转机
“今年的行业情况现在来看有所好转,鞍钢今年的业绩可能会有所好转。”沈一冰认为,“一方面,铁矿石供求关系将趋于平衡,矿价暴涨蚕食钢企利润的情况会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鞍钢股份54%左右的矿石来自集团公司,并采用了新的铁精矿定价机制,这将有效帮助鞍钢扭亏。”
根据攀钢钒钛去年发布的与鞍钢签署的《原材料供应协议》,向鞍钢股份提供铁精矿的售价按市场原则确定,每月调整一次,这个模式不高于(T-2)月(T为当前月,2为当前月的前2个月,下同)的中国铁精矿进口到岸的海关平均报价加上从鲅鱼圈港到鞍钢股份的铁路运费再加上品位调价后的价格。其中,品位调价以鞍钢股份(T-2)月的进口铁精矿加权平均品位为基准,铁精矿品位每上升或下降1%,价格就上调或下调人民币10 元/吨,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金额为(T-2)月的中国铁精矿进口到岸海关平均报价5%的优惠。
此外,根据中钢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上旬钢协会员企业粗钢日均产量167.55万吨,环比下降3.28%,今年首现下降。产能的下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钢企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