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一月中,市场逐渐进入过年节奏,终端企业相继放假,务工人员返乡,尤其是近一周来,成交基本停滞,市场持续疲软、低迷,呈现“价量齐跌”的走势。面对节后市场,多数商家不抱太大指望,大都持谨慎心态,没有盲目乐观,认为影响行情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还需重视和关注。
一是下游终端有效需求将逐渐释放,支撑节后钢价企稳。在春节之前,由于大批民工提前返乡,一批建筑工程暂停施工,一些制造企业也因节日因素,对钢材需求明显减少,钢厂和钢贸商都面临订单锐减、销售不畅、资金紧缺的压力。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订单指数为33.5%,较2013年12月份大幅回落12.1个百分点,为2012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点。该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并跌至17个月以来的低点,显示受市场低迷及季节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已降至冰点。同样,流通领域的终端采购量也在下降,1月份的终端采购量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19%。春节之后,随着气温有逐渐回暖,农历十五之后,民工返城,各地的建筑工程恢复施工,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集中开工,拉动钢材的需求,特别是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需求情况将会明显好转,这或许是节后钢材市场企稳的一大利好因素。
二是钢厂检修力度加大,供需矛盾有望缓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加大对钢铁企业的环保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钢产量持续呈现下降。据中钢协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1月上旬预估全国粗钢日均产量199.68万吨,旬环比尽管增长1.84%,但已连续两旬在200万吨之下。而在1、2月份,钢厂检修的不少,如华东地区有家钢厂计划于2月18日对热轧宽带检修23日,预计影响热轧板卷产量4.6万吨。中南地区有家钢厂3200m3高炉计划检修55天,影响铁水产量约7000吨/天。2月16日-3月13日,线材生产线计划检修25天,影响线材产量5-6万吨;转炉、连铸机均计划同步检修改造,影响棒材产量8-9万吨。2月20日-3月7日,700mm热轧生产线计划检修15天,影响板材产量约10万吨。因素,节后钢厂投放市场的资源增幅有限,供需矛盾或许不会明显凸现。
此外,钢材库存量尽管有所减少,但仍居高不下。目前钢贸领域的钢材库存量并不大,钢贸商拥有的现货资源普遍不充裕,下游终端用户的备料库存也不足,钢厂的库存增幅有限。中钢协数据显示,截至1月上旬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库存量为1214.2万吨,较2013年12月下旬末下降了5.69%,但同比增幅仍高达25.7%。到1月24日,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库存总量为1541.95万吨,周环比增加89.3万吨,增幅为6.15%,增仓速度较此前几周明显加快。从2013年12月20日起已经连续6周增仓,总体增仓幅度为17%。当前库存仍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说明今年整体订货形势仍较为严峻。
综合来看,节后市场利好利空因素均有,而宏观方面并未出现消极因素,有此可见,节后市场可期,尤其是元宵节后,下游企业陆续开工,市场极有可能延续“开门红”惯例。价格有望趋稳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