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钢企摆困】如何解决钢铁企业电商之困?

【钢企摆困】如何解决钢铁企业电商之困?

来源:海鑫钢网 2014年01月06日 09:12:15 打印

  “自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半年的交易量已经突破100万吨,交易额达45亿元。”宝钢国际副总经理马苏对记者披露的这一组数据,正是宝钢涉足钢铁电商的初步成果。

  其实,早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开始红火的那个年代,宝钢就已经试水电子商务了,当时成立的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是为了客户服务的增值,而现在,电子商务已被宝钢确定为未来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在宝钢股份最新规划的未来发展“一体两翼”中,以上海钢材交易市场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就是其中的一翼。

  钢铁业龙头的这一转变,与整个钢铁流通业大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在钢铁企业享受红红火火赚大钱的那些年,大部分钢铁产品的销售并不是直接从钢厂到终端用户,大大小小的中间商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帮助钢厂垫资,还控制了下游客户渠道,如果客户与钢厂距离遥远,可能需要经过多个中间商才能从卖方到达买方。

  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些行业内的企业希望引入“阿里巴巴”的模式,通过撮合钢厂、贸易商和终端用户,在网上卖钢铁,比如以钢铁资讯起家的上海钢联,就曾在2000年、2003年和2008年先后三次尝试钢铁电商,但都因行业内固有的销售习惯和利益关系而收效不大。

  毕竟吨钢价格三五千元,一笔订单动辄价值百万,如果巨额采购通过虚拟网络完成,对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企钢厂管理层来说,还是会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而不愿冒险。

  “现在钢价上不去,各种成本却仍在提高,钢厂要想不亏,最先砍的可能就是流通成本,以前,流通成本能够占到钢价的20%。”一位中型钢厂的销售人员对本报记者透露,以前通过钢贸商销售,钢厂销售一吨钢的成本是15元左右,而如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目前还是免费,在钢材市场低迷之际,就对钢厂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目前不管是宝钢股份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还是上海钢联的钢银平台,对其钢厂、贸易商以及终端客户会员通过平台进行的交易都不收取费用,他们也并不想通过收取会员费或者交易佣金的方式获利,而是希望在聚集更多会员和交易规模的前提下延伸产业链,通过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获利,比如为会员和交易双方提供价格信息、融资服务、物流和仓储服务等。

  事实上,看中钢铁电商潜力的也不止宝钢股份和上海钢联两家,中国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就对本报记者透露,截至2013年7月,89家企业上报电子商务平台规划,有17个是做钢铁电商,其中包括钢厂、贸易商、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公司。

  据记者了解,已经涌入钢铁电商领域的并不只有17家,其中不仅包括五矿发展、中储股份等上市公司,也包括浙江物产等规模较大的钢铁流通企业,但像宝钢股份和上海钢联这样敢于对外公开平台成交量的并不多,真正线上有交易的也并不多。

  “上海钢铁交易中心目前的交易量中,有近半数由宝钢自己的产品支撑,而上海钢联多年来已经在钢厂和贸易商中攒下了不少信任度和客户群,这些可能是其他进入者不具备的。”一位行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盈亏也许并不重要,但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开始蜂拥进入时,就要知道亏在哪里,自己的盈利模式是否健康。”

相关资讯推荐:

  【钢市利好】开年下跌并非坏事 钢价涨幅或扩大

  【钢企摆困】如何解决钢铁企业电商之困?

  【钢企抗风险】由“一钢独大”到“多业齐飞”

  【钢铁电商】促进企业转型 第三方平台前景看好

  【“钢满为患”】钢市生存环境恶化 钢市景气度下滑

  【2014走势预测】钢价跌势将趋缓

  索罗斯:钢铁业将助长中国债务规模增加

  【钢厂预测】市场低迷 华东钢厂开年报价普降

  【热点关注】首家钢铁现货网站拟登陆中小板

  打造钢铁业“阿里巴巴” 助行业走出困局

  【钢厂转型】钢厂集体高层震荡 接班人转型压力凸显

  【钢企创新】传统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如何生存与发展

  2014年房地产去泡沫化将持续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