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7月份以来,钢材市场价格上涨,钢厂扭亏为盈,而钢贸商并没有分享到钢价上涨带来的利益,日子依然不好过。当前钢贸企业面临的资金紧缺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一是钢贸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钢贸商原本融资困难,普遍存在融资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特别在上海地区,因为一些钢贸企业以重复质押,再有个别钢贸商在担保、连保中发生资金链断裂而“跑路”事件,迫使银行收紧对钢贸行业的融资贷款,目前基本暂停钢材质押等贷款业务,钢贸商的融资贷款的难度更大。此外,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有的钢贸企业在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进行融资,有的则是借高利贷,融资成本大幅提升,钢贸商的压力非常大。这是当前钢贸企业资金紧缺的一大主要原因。
二是下游终端用户拖欠货款现象日趋严重。现在终端用户拖欠钢贸企业的货款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拖欠钢商货款的大都是国企、央企,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他们往往凭借央企、国企的牌子,拖欠钢贸企业的货款,有时钢贸商早已将货发到终端用户,可对方为拖欠货款,不及时验收(规定验收后付款),有的故意拖延验收时间,不签收;有的以质量有问题为借口,拖欠货款;有的借口“财务要对帐”、“暂时没有资金”等,拖延付款日期;有的终端用户干脆不履行合同,明目张胆拖欠货款。由于这些国字号的企业,处于强势地位,贸易商也拿他没有办法,如果通过司法途径,与其打官司,讨回货款,那么就会遭到被“封杀”的风险,从此之后再也别与其做生意,钢贸商自然惹不起来。就这样,短则货款被拖欠2、3个月,长则半年以上。而现在钢材贸易进入微利时代,一吨钢的盈利极少,货款被拖欠几个月,这些盈利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都不够,还得“倒贴”,导致钢贸企业亏本经营。
时下,这种拖欠钢贸企业货款现象日趋普遍,拖欠金额越来越大,受害的钢贸企业大幅上升。如在辽宁地区众多钢材贸易商,在为国有企业拖欠自己的货款而忧心。被国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拖欠占用的货款达400亿元人民币以上。包括中建集团、中铁集团、中交建集团等央企均在“拖欠名单”当中。部分钢材贸易商反映,要实现国有企业完全清欠难度极大。
三是钢贸商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占用大量资金。时下,钢材处于“买方市场”,用传统的“低吸高抛”赚差价营销模式已经行不通了,钢贸企业由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型,通过服务取得效益。其中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是当前钢贸企业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比如,钢贸企业承接到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的钢材供应业务,在供货之前,必须向工程方预先垫上一部分资金,一般200-300万元,钢贸商才拥有供应钢材的资质,直到整个工程竣工,这一项钢材供应合同完成,方能取回垫资。此外,钢贸商还得为终端用户垫付货款。由于终端用户资金紧缺,向钢贸订购的钢材,一时间付不出了货款,要求钢贸商能拖延付款日期,通常在钢贸商将钢材发给终端用户之后,快则半个月、1个月支付钢贸企业的货款,慢则需等上2、3个月,或者到下一批钢材送到工地后,再支付上一次的货款。这就是时下钢贸商为下游终端用户提供的融资服务。由此而来,钢贸企业的资金占用更大,资金紧缺矛盾日益加剧。
那么,如何缓解钢贸企业的资金紧缺矛盾?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钢贸企业来说,现在确实还拿不出缓解资金压力的法子。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为净化市场环境,防止市场继续恶化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提倡诚信经营,尤其是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更要讲究诚信,严格履行合同。目前缺乏诚信,是导致市场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卷调查亦显示: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采取信用交易,其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企业遭遇到更多本地买家拖欠货款。其比例从2010年的67.4%,上升到了2011年的79%。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有超过90%的公司曾遭遇买方逾期付款。建筑、钢铁及纺织这三大行业,其拖欠货款的情况常常超过60天。
资讯编辑认为,下游终端用户无休止拖欠货款的现象日趋突出,不仅对钢贸商造成伤害,同样影响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剧资金紧缺,这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三角债,而这新一轮三角债问题虽然还不像20年前那样严重,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金融系统安全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防止新一轮三角债的蔓延,以净化国内的市场环境,确保金融系统安全,促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