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政力量为整合推手,山西省试图在钢铁领域复制其“煤改”经验
2011年上半年,钢铁业整合旋风席卷全国。央企、地方政府、地方巨头,在河北、山东、江苏、山西等各地角力,新的钢铁整合故事轮番上演。
成功推进“煤改”之后,山西官员有了丰富的产业重组经验和成熟的路径。在当地的钢铁领域,一幕整合大戏也即将拉开。太原钢铁集团(下称“太钢集团”)和首钢集团,都是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整合者。
山西的“煤改”故事,能否在钢铁领域重演?
“双巨头”格局
由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主导的《山西省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整合方案》)显示:“十二五”期间,该省钢铁行业将进行大规模重组整合;到2015年,将形成以太钢集团和首钢集团长治钢铁为主的“双巨头”格局。
《整合方案》沿袭了山西煤改的路径:政府指定兼并主体,并按照区域划分兼并主体的“势力范围”。
其中,太钢集团将对晋中、临汾、运城、吕梁区域的钢铁企业实施重组整合,使其在山西钢铁行业所占的比重提高至80%。
届时,太钢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8强。如果整合顺利,这将是继河北钢铁(3.91,-0.04,-1.01%)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之后,又一个省属区域性的钢铁巨人。
首钢集团则兼并了长治钢铁,占据山西钢铁份额的20%。
从显示的信息看,此次整合的两个主体,均是国企;被整合的对象,大都是民营企业。
《财经国家周刊》在山西省经信委了解到,在此方案之前的2009年4月15日,山西省政府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经明确了整合思路。彼时,正是山西力推“煤改”如火如荼之时。此次整合方案,是此前思路的具体化和补充。
太钢“厌食”
与河北不同,山西惟有太钢集团是省属国资钢铁企业,整合甫一开始,就要直插收编民企的“啃骨头”阶段。
太钢集团历史悠久,其前身西北炼钢厂在建国前就已存在,1978年时已达百万吨生产规模。2000年左右,太钢逐渐确定了“不锈钢特钢战略”。公司董事长李晓波是全国人大代表,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还提议“把不锈钢用作城市水系统管网材料”。
由于特钢的高利润和高门槛,太钢对生产建筑用材的众民营钢铁企业并无兴趣。早年,太钢曾经收购了另一地方国企临汾钢铁公司,其产品以板材为主。
在山西政府公布此次整合方案之前,李晓波公开表示,“如何做强主业,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太钢本部打造成为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为主的极具竞争力的高端精品生产基地。”
作为政府寄予希望的整合主体,太钢集团已经摆出了收购的姿态:该集团的《“十二五”科学定位》稿中,亦提出了“并购重组省内优质钢铁企业”的战略导向。
至今可以称之为进展的,只有太钢和太原清徐县美锦钢铁达成的“托管”协议框架。知情者介绍,美锦钢铁长期亏损,美锦集团早已有意出售钢铁板块,但太钢集团出价太低,未形成股权交易。
美锦集团主营业务为焦炭,经过姚氏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已成长为太原市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现在公司掌握在姚氏第三代姚锦龙手中,在“2007胡润富豪榜”上,他曾以66.9亿元身价排名81位;美锦能源(16.80,0.31,1.88%)(000723.SZ)亦在姚家运作下成功借壳“天宇电气”上市。
2003年,姚锦龙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美锦钢铁破土动工。2007年时,美锦钢铁已形成了年产100万吨铁、150万吨钢和15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
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锦钢铁巨亏之下被迫停产。
一位熟悉姚家的山西钢铁行业人士说,彼时姚锦龙即有沽售钢铁业务的念头;适逢山西政府主导的钢铁整合计划,便开始接触太钢,“但太钢集团并无诚意,姚锦龙对报价很不满意”。
2009年5月,在与太钢“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美锦钢铁却一度传出要和北京的民营企业通用钢铁重组。公开资料显示,通用钢铁前身是天津大邱庄一家村办薄板厂,老板叫禹作胜,2008年8月,迭经辗转,转板至纽交所主板上市。
山西省经信委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山西省政府极力推动太钢与美锦钢铁的实质重组,但未能如愿,最后只能以托管方式收场。
位于山西介休的安泰钢铁,同样和太钢谈判良久,但无进展。“(整合方案中的)主体(太钢集团)重组动力有多大,是关系成败的主要因素。”山西省经信委投资处杜国明说,《整合方案》还需进一步讨论。
太钢集团外宣部黄传宝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太钢已经按照政府整合框架做了很多工作,还会根据此次方案内容继续推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晓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我们整合的进展还不能说,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
2011年3月初,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山西省经信委官员说,“(山西省钢铁整合)推进得很慢,因为有太多的复杂性。”
“很明显,太钢集团并不主动。”山西钢铁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太钢并无整合省内钢铁的动力,“因此在市场化原则下的谈判中,屡屡报出民企无法接受的低价”。
吕梁自谋出路
在太钢徘徊不前时,山西省吕梁市政府主导的市属企业、吕梁钢铁集团呼之欲出。
今年3月初,吕梁市经委总工程师车振斌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吕梁的中阳钢铁集团和文水县海威钢铁集团,联合出资注册了吕梁钢铁,现在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年底评估完成后两家公司合并为一。”
车振斌承认,自己是市政府主导下担负推动吕梁市钢铁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上面另有一位副市长全面主抓吕梁钢铁项目。
按照吕梁市政府的规划,吕梁将在2013年前以“吕梁钢铁”为主体,打造千万吨级钢铁基地。
车振斌介绍,中阳钢铁和海威钢铁分别拥有360万吨和320万吨的产能规模,占据着吕梁钢铁产能半数以上,联合重组后的“吕梁钢铁”,将通过兼并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逐步对区域内的其他钢企、上下游关联产业实施整合重组。
目前,吕梁市第三大钢铁巨头,年产180万吨的城财钢铁,已被纳入吕梁市钢铁基地规划。
吕梁市底气很足:境内有着丰富的焦煤、铁矿石资源,其中焦煤储量占全国1/9;已探明的岚县铁矿拥有品位50%的铁矿12亿吨。凭此,在全国钢铁行业不景气下,吕梁钢铁业仍保持良好盈利能力;另外,刚刚开通的太中银铁路,使得吕梁可以辐射宁夏、内蒙等西部区域。
在山西政府的设想中,吕梁钢铁基地正是太钢集团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政府曾明确提出以太钢为基础,形成太原、长治、运城、临汾、吕梁五大钢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太钢吕梁钢铁生产基地”。
据吕梁当地官员介绍,2006年,吕梁市政府以岚县铁矿和当地一焦煤矿为“诱饵”,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与太钢集团签订协议;太钢集团当时承诺在当地打造500万吨钢铁项目,并整合吕梁钢铁市场。
但时至今日,500万吨项目尚未动工,太钢集团只在吕梁开采煤矿和铁矿;太钢集团也曾与中阳、海威和城财钢铁接触,“但报价实在太低”。
上述官员说,吕梁市政府在对太钢失望后,选择了现行方案。
车振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吕梁市依托自身资源和市场,打造千万吨钢铁基地条件完全具备,没有必要依靠外人。
复杂局面
然而,吕梁市政府所倚重的中阳钢铁,同样缺乏整合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阳钢铁董事长袁玉珠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我们不想整合别人,也不用别人整合”。
上述山西钢铁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在山西钢铁行业整合中,惟有首钢集团对长治钢铁的全额股权收购具有实质意义。
知情者介绍,首钢集团整合长治钢铁,起初并不在山西省政府的整合规划中。首钢介入之前,太钢已与长治钢铁进行过多轮谈判,但仍因报价太低无法成交。最后,长治市政府出面,以长治煤矿资源为筹码,吸引首钢对长治钢铁进行了整合。
河北省冶金协会的一位专家介绍,首钢集团是在与河北钢铁集团出现分歧、曹妃甸钢铁项目前途未卜情况下,加强了其在山西等其它区域的控制力。
山西钢铁整合的复杂局面由此成型。
山西钢铁行业人士分析,山西省政府和吕梁市政府力推的区域联合、抵抗外来者整合的方案,均缺乏市场化,“一旦涉及民企股权,必须由市场力量主导”。
前述山西省钢铁人士亦认为,“复杂局面下,更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山西钢铁的未来。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重组?”
对于中央政府推出的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战略指导,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说,“钢铁行业整合是以淘汰落后为前提,以兼并重组为方法,以技术改造为途径;兼并重组是方法,不是目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也撰文说,“钢铁工业对专业化分工要求较高,而产业聚集是推进专业化分工的有效途径。但产业聚集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而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