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进展顺利 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全省煤矿整合重组协议签订率己达到98.5%,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6%,采矿许可证换证率达到90%,被整合重组煤矿符合条件的正陆续复工复产,保留矿井技术改造有序进行,部分资源枯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正在实施关闭。
近日,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大同、晋城、朔州、运城、临汾、吕梁、朔城、静乐等市、县区的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启动以来,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速推进,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兼并重组工作进展顺利
调研结果显示,从各煤炭大市重组整合的情况来看,大同市64座重组整合煤矿重组整合方案全部经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办公室批复,完成了名称预核准工作;重组整合煤矿与兼并主体已全部签订了正式协议,签订率为100%;兼并主体企业已全部进驻被兼并重组煤矿,64座煤矿已被接管;换发证照工作正在加紧办理中。
晋城市截止到目前共出台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各类文件20余份,为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朔州市保留的67座煤矿中油66座被批复,共需签订正式协议86份,已全部完成,名称预核准也已全部完成,主体接管进展顺利,已有63座被主体企业接收,目前还有4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证照换发接近尾声,已有61座换发了采矿许可证。
临汾市实际应签订交易协议的316座矿井,已有312座签订了交易协议,占应签订交易协议矿井总数的98.7%,129座整合矿井的方案,已全部经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正式批复;已有123座矿井进行了名称预核准,占整合矿井总数的95.35%;已有120座上报了采矿许可证变更资料,占整合矿井总数的93.02%,已领取采矿许可证的矿井108座,占83.72%。
吕梁市整合的煤矿目前已全部与被整合企业签订了协议,签约率达100%,且108个签约的矿井主体企业已进驻并接管到位,占全市矿井总数的98%。
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我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有效推进,我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据统计,2009年我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018人,下降27%。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72%;煤矿事故起数下降40%,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了0.328。晋城市2009年全年安全生产事故7起,同比减少两起,死亡9人,同比减少15人,为控制指标26人的34.6%;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1,同比降低0.42,比控制指标低0.89。
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山煤国际能源集团大同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429万吨提高到600万吨。晋城市重组整合保留矿井129座,数量压减比例为50.8%;产能规模11230万吨/年,新增产能2834万吨/年,增幅为33.8%,产能规模居全省各市之首;新增井田面积234.77平方公里,增幅为23.1%;新增资源储量21.77亿吨,增幅为33.7%,巩固了煤炭产业的主导支撑地位。朔州市135座地方煤矿重组整合为67座,矿井数量减少一半,平均单井生产规模由原来的45万吨/年提高到131万吨/年,增加两倍,地方煤矿产能由原来的6156万吨/年提高到8780万吨/年,增长43%。运城市同煤集团轩煤公司力争将重组整合的矿建成一流的矿井,用两年到三年时间,使矿井达到年产60万吨的能力。临汾市整合后保留矿井129座,规划总产能10746万吨/年,单井平均产能由整合前的22.9万吨/年将提高到83.3万吨/年,提高3.64倍。
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通过重组整合,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50%,煤矿产权结构明显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负责人介绍,晋城市坚持省属煤炭企业大集团和地方骨干煤炭企业相结合,晋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3家国有大集团办矿62座、产能4890万吨/年,分别占全市地方煤矿的48%和44%,以国有控股为主,以股份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煤炭企业框架初步形成,国有控股经营煤矿115座,产能规模9750万吨/年,分别占89.2%和86.8%。
吕梁市重组整合后,产能比例是大型煤炭企业占24%,地方骨干企业占61%,外省企业和央企等占15%,形成了国有、地方和股份制等多种体制的办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