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与这两年国内大多数钢企合作案例不同的是,宝钢与沙钢同属中国钢企“前五强”阵营,“第一方阵”内部的联手合作,让人感觉到钢铁业合作融合力度的加强。宝钢与沙钢又分属国有和民营钢企的“领头地位”,跨所有制的合作将有助于中国钢铁业形成更为统一的产业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宝钢-沙钢”战略协同:透露大型钢企合作新讯息
一份带着多个“历史性突破痕迹”的战略协同合作意向书,引起钢铁业界的广泛关注。宝钢集团24日宣布与江苏沙钢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在技术、管理、资源、物流等领域开展广泛的战略协同。
这是国内钢企前五强之间的一次最新合作;更是国有、民营不同所有制龙头企业的历史性合作。以战略协同为起点,给双方进一步的深化合作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而且,行业领头企业宝钢的技术管理优势和民营钢铁“老大”沙钢的灵活机制的优势,都在双方合作意向中得到了肯定。这表明,这一合作如果稳步地推进下去,必然是互补平等的,以双赢为最终的目标。
钢铁业最大国企与最大民企首度联手
宝钢集团24日宣布,宝钢集团和江苏沙钢集团23日在京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意向书,宝钢资本运营部总经理陆国清和沙钢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兼投资部部长钱正代表双方签字。
据了解,宝钢集团和江苏沙钢集团是在“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友好协商达成此次战略协同合作意向的。根据意向书,双方将在技术与管理、产品与市场、资源与物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战略协同。
宝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宝钢和沙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战略合作是双方共同的重要抉择,不仅有利于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共同打造中国钢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整个行业应对挑战的能力。
有关宝钢与沙钢将进行合作的讯息,此前已不断传出,但以签订合作意向书这样的肯定方式传出讯息,这是第一次。这表明“宝钢-沙钢”合作已找到了较为坚实的起点。与这两年国内大多数钢企合作案例不同的是,宝钢与沙钢同属中国钢企“前五强”阵营,“第一方阵”内部的联手合作,让人感觉到钢铁业合作融合力度的加强。宝钢与沙钢又分属国有和民营钢企的“领头地位”,跨所有制的合作将有助于中国钢铁业形成更为统一的产业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战略铺垫如何导向“实质性合作”
从此次“宝钢-沙钢”战略协同意向书的内容来看,其“战略铺垫”的意味是十分明显的。据熟悉情况的人士对记者说,此次的意向比较原则,“是一个框架性的协议”,主要围绕技术、管理、产品、物流、采购等企业生产运行的主要领域,考虑长期战略协同的方向。大部分市场分析师也认为,这为双方今后进一步的合作,包括最终在资本层面上合作的可能,都“垫了一个底”。
分析师认为,此次战略意向合作,为宝钢与沙钢今后进一步的实质性合作打下了基础。钢企合作的深化离不开协同效应和路径的选择,此次从产品、生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文化等方面入手,先期搭建协同的框架,“是一种务实和循序渐进的合作方式”。
在分析师看来,宝钢与沙钢的合作包括了“三大优势的整合”:一是规模优势的整合。双方是国有、民营钢企领域中的代表企业,这种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落实国家关于推动钢铁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效果而言,具备更大的示范性。二是区域市场优势的整合。宝钢与沙钢同处华东区域,可以视作区域钢铁产业及钢铁市场提升资源配置力和控制力的“一种加速行为”。三是产品、机制优势的互补。从产品而言,宝钢在高端冷轧板材品种上具有明显优势,而沙钢在长材和热轧产品上具备优势,建立深度合作,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大大提高投资效率。
2010年将是中国钢铁“调整年”
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信息,2010年将是中国钢铁的“调整年”,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是两大主要目标。此次宝钢与沙钢合作的起步,从各自企业而言,是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是调整与整合的一个切实举措,并在跨所有制等方面透露出不少“新意”。
去年,国内钢企合作及重组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宝钢重组宁波钢铁、首钢重组长治钢铁和贵阳特钢;河北钢铁、山东钢铁深化了体制改革,实行全集团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这5家国内产粗钢最多的企业,去年共计生产粗钢1.65亿吨,占当年粗钢总量的29.06%,比上一年26.33%的占比,提高了2.73个百分点。
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最新的一份报告中说,国内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与国际水平相差很远,不足以对全国钢铁行业的重大事项形成引导和决策控制。尽管近几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体制、机制、利益等各种因素,实质性重组进展缓慢。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兼并重组必然触及产权的变革,带来一系列的利益调整。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还使得跨地区兼并重组走回头路。
中钢协相关负责人说,加快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应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跨地区联合重组;按照国内市场需求特征和企业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先进产能过剩;政府应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企业要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品种质量效益型、资源能源节约型转变,不能再搞单纯的产能扩张。
中钢协顾问吴溪淳说,解决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加快现有钢铁企业的整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去年,中国产钢前10名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只有43.5%,而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产量排名前10位的已占到全国汽车总产量的86%以上。“要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也达到汽车产业的集中度水平,我们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