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对钢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接连不断地出台,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布局调整等。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业将产生什么影响?对于钢市是利好还是利空?钢贸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有时比时下钢材流通业的热门话题。
进入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宏观调控政策,其中有不少直接指向钢铁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节能减排政策。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其中单位GDP能耗目标要比上年下降3.5%,而万元(人民币)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一年下降7%。此外,国家发改委还公布了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要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今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8%~10%。由此可见,对于钢铁业来说,“十二五”时期所要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再有,钢铁业面临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同样艰巨。钢铁行业将进入落后产能淘汰“加速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前,钢铁企业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下、转炉或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下(不含特殊钢电炉)产能将被全部淘汰,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国务院要求,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炼钢产能。此举意味着,中小钢铁企业将大量出局,其中为数众多的民营钢铁企业将不得不遭遇“生死劫”。
还有,钢铁业的布局调整。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城市钢铁、有色、化工企业环保搬迁”。发改委官员透露,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将重新布局。首要目标是全国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江的原则,5年时间内搬离城市。推进钢铁工业向沿海沿江转移,沿海沿江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培育形成3家~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家~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
钢贸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在“十二五”期间,钢铁业完成和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布局调整,无疑将对国内钢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影响体现在:
首先,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政策的实施,未来钢铁产能盲目扩张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钢材产量增长势头将减弱,钢材市场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目前,各地正在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如河南省今年拟淘汰炼铁(铸铁)落后产能118.48万吨、炼钢产能227.1万吨;海南省已全面打响淘汰落后产能的攻坚战,计划到2011年淘汰全部的钢铁落后产能。同时,新的钢铁产能项目将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受益于此,未来的国内钢材市场供给过剩、供需失衡的局面将得到改善,有利于钢材市场稳定,显然这对钢市的稳定是一大利好。
其次,钢铁行业的布局优化,对国内钢材市场也将产生多方面影响。目前,国内钢厂“东多西少,北重南轻”的特征明显。东部地区仅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的产能就占全国总产能近70%。而如果以长江为界限,长江以北占61.1%,长江流域占23.5%,而长江以南地区仅占15.4%。现在全国位于省会直辖市的钢厂有20个,城市型钢厂总共有39个。城市钢厂的总产能是2.28亿吨,占总量的39.5%。也就是说,全国有近40%的产能集中在城市。根据“十二五”规划,时下钢铁业的优化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鞍钢鲅鱼圈、首钢曹妃甸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已经建成,首钢搬迁已顺利完成,重钢等企业的环保搬迁已经启动,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将尽快获得批准开工。位于省会和大城市且缺乏资源依托优势的城市钢厂,将逐步压缩产能,选择资源、运输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进行环保搬迁。由此,钢材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受此影响,各地钢材市场的资源分布情况也将随着钢铁业布局的调整而改变。为此,时下不少钢贸企业根据钢铁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进行了经营战略的大调整。
如在上海地区,不少钢贸企业走出上海,突破“围城”,将销售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一些钢贸公司已在重庆、成都、新疆等地区建立分公司,在这些地区拓展市场。未来这些地区的钢铁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钢材需求也将明显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内钢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布局政策的贯彻落实,钢材市场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也为钢贸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谁能赢得商机,就看谁率先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