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杠杆化”。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再次回归。据估算,西方发达国家反周期的财政支出几乎占赤字增加量的1/3,发行4.5万亿美元的债务,几乎等于此前5年年均债务发行量的3倍。然而现在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开启了债务削减计划。在经济增长难以赶上债务增长的今天,削减债务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挽救经济无法回避的选择。据IMF估计,要在2030年把国债比例减少到60%,需要在2010到2020年间,做出几乎是GDP九个百分点的预算调整。一些国家过去虽然做过类似规模的调整,但涉及整个发达国家的调整是史无前例的,它所带来的去杠杆化影响很难估计。
金融“去杠杆化”。
金融去杠杆的进程最早。事实上,次贷危机已经开启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截至目前,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初的峰值下降了26%至20.6,回到1979年3季度的水平,大幅低于30年历史平均杠杆率。而主权债务危机又开启了以欧洲为代表的第二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目前,主权债务与金融部门之间形成负面反馈循环的风险增加,2011年世界范银行业面临3.6万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因此将不得不与负债国家政府竞争,以确保资金安全。G20和即将召开的欧盟峰会都提出欧洲银行业需要更大的资本垫底,才能重新获得市场的信任,确保能够筹到资金,这无异于加重金融体系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欧洲银行交叉持有各国债务,跨境银行风险暴露是主权风险蔓延到银行并进一步扩散到本地区内外的其他银行体系的渠道,这可能使全球银行业由于欧洲债务头寸过大而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从而遏制金融信贷,加剧宏观经济波动,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的趋势。
家庭部门的“去杠杆化”。
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到严重损害,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到欧美等国的负债型消费模式。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目前进行储蓄的美国民众比例为经济衰退以前的两倍之多。就欧洲而言,尽管居民负债率低于美国,储蓄率高于美国,但欧元区通过紧缩财政预算、降低社会福利,增加税负已经启动 “财政紧缩周期”,这将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欧洲国家消费去杠杆化情况更难乐观。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在经历了过去三十年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对资产回报率的推动阶段之后,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普遍都出现了大幅下降,短期内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危机使得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已降至极限,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庞大的政府、民间债务负担,使得企业和居民扩张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在目前利率降至极限的基础上,很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流动性陷阱”,面临着市场化货币工具失效,财政扩张受约束和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长期低迷的威胁。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去杠杆化带来的将是一个漫长的大调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