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达沃斯释放宏调微转信号

达沃斯释放宏调微转信号

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9月17日 08:44:59 打印

导读: 但盼望着中国伸出援手的欧洲可能要失望了。手握逾3万亿美元外储的中国只谨慎表态“有条件救援”,而且强调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阴雨连绵的大连,将正在这里召开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笼罩在一片阴霾下。

  欧洲债务危机的久悬未决,美国的债台高筑,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放缓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使得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成为本届论坛躲不开的话题。而这一次,全球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

  但盼望着中国伸出援手的欧洲可能要失望了。手握逾3万亿美元外储的中国只谨慎表态“有条件救援”,而且强调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讲话中坚称,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目前中国的宏观政策好似行走在钢丝上,一边是冒危及稳定的风险容忍通胀滋长,另一边是冒经济发展受阻风险坚决加息抗通胀,如何掌握好平衡,考验的是决策层的宏调艺术。

  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内的多位专家,均向本报表示相同的观点,即8月CPI数据预示通胀呈现回落之势,宏观政策紧缩力度已到顶,货币政策应进入定向松紧适度状态。

  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本轮紧缩调控周期已达18个月。巧合的是,上一轮的紧缩调控周期恰好在18个月时告一段落。而从上周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上看,目前宏观调控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央行在此前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将之前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调整为“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有关政策节奏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字眼已经不再强调,这一显著变化似乎暗示着央行在政策取向上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微妙的8月份数据

  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8月份的宏观数据。

  9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同比上涨6.2%,从37个月高点回落。对此业内多数专家表示,此次回落在年内具有拐点性质,货币政策再紧缩的可能性降低。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表示,6.2%仍属于偏高水平,远远高于国家容忍的年度调控目标的5%(原先是4%)的水平,加上8月份包括食品在内的价格仍在上涨,因此8月份CPI的回落也很难判断是趋势性的,当然就更不能意味着通胀拐点的到来。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PMI数据。此前已连续5个月下降的购进价格指数再度回升,较上月升0.9个百分点至57.2%,20个行业中有17个高于5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7个行业达到60%以上。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何一峰分析称,购进价格指数继续上升,显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实际上,“一月一调准,两月一加息”的密集调控节奏,央行并非第一次采用,上一次是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

  当时的背景是防止经济过热,2007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4%,二季度更是升至15%,相应CPI也呈现出一个月一个百分点的上升态势,因此央行首次采用密集调控,到2008年6月底,GDP增速已经回落至10.8%,通胀水平稳定在7%,此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政策开始急转向,为期18个月的调控也随之告一段落。

  而这一次调控周期同样是18个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到了2010年一季度时GDP增速为11.9%,随之而来的通胀也由负增长转正并加速。由此央行再次启用类似2007年—2008年那样的密集调控,从今年6月份开始经济增速已经回落至10%以下,相应的此次密集调控的时间也是18个月,不过遗憾的是CPI仍居高不下。

  更为巧合的是,上一轮调控周期结束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本轮调控周期正赶上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这就更让市场上对紧缩政策的放松充满期待。

  首要任务仍是抗通胀

  政策走向十字路口,中央高层此时的表态就更受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开幕式上的致辞,明确了下一步宏调的首要目标仍是抗通胀。

  本次夏季达沃斯将目光聚焦在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上。温家宝指出,有质量的增长应当是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有比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持续的增长。既不使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又使通货膨胀控制在人民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中国正面临着比较大的通胀压力。

  温家宝强调,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延续性、稳定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会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年CPI涨幅预计超过4%,中国将力争完成年初设定的通胀管理预期目标。但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此外,工资上涨以及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等,也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稻葵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和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因此从现在开始,比较务实、稳健的宏观政策应该要逐步长期化,而非短期。”

  他认为,中国的通胀情况应该说现在已经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乃至于明年上半年,会逐步温和化。温和通胀会长期化,但像今年上半年那样形成巨大压力的通胀,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逐步离去。所以控制通胀变成了长期任务。

  紧缩政策微转向

  通胀阴霾仍在,但这一次,央行或许会不同。

  央行刚刚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超出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000亿元,而且从贷款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已获定向宽松待遇。这对期盼政策放松的市场人士来讲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预示中国政府自去年开始不断加码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渐行至阶段性终点。

  这从近期高层的表述上也可觅得端倪。温家宝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无疑是对宏观政策取向的最新明确。

  针对当前宏观政策是否存在“超调”的质疑,温家宝在文中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这表明近期具体经济指标的回落是决策层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与6个月前同样题目的文章相比,这一次温总理对于外部经济“滞胀”担忧进一步加重。

  但在货币政策上,温家宝更加强调“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供政策的前瞻性”,同时预警避免“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从上述细微词汇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下一步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央行在此前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政策导向则更为明显。

  有关政策节奏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字眼已经不再强调,按照上一轮调控的经验,“连续性、稳定性”字眼消失后,下一步央行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发生变化。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货币政策紧缩的空间已经不大,但再次出台2008年类似的拉动经济措施的可能性也不大。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兼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看来,目前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实际上有矛盾之处,虽然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调控政策来看,货币政策是收紧的趋势,但是从外汇管理制度来看,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要通过投放对冲外汇,又形成了流动性增加,在客观上相互矛盾。

  “实际上现在的宏观调控,缺乏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完善配合调整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杨志勇说。

上一篇:中国7月份增持美债80亿美元

下一篇:朱民:中国通胀问题或长期存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