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浦发、光大相继登陆晋城,一些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各家银行你方开罢我登场,晋城金融市场呈现红火热闹的场景。面对这一现实,人们不禁要问——
近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晋城市民,我们常常感受到身边发生许多悄然的变化。比如,当你进入一家家装潢考究、富丽堂皇的银行,看到穿着制服、面带微笑的员工熟练地办理各种业务,让你享受快捷服务的时候;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你漫步街头,看到一家家银行耀眼招牌的时候,不由心底都会产生一丝羡慕的心情,也会不经意的思考:晋城金融业发展为什么这么快?晋城需要这么多银行吗?
来自市银监局的权威数据,截至目前,晋城市共有八大类16家金融企业,共有营业网点439个,银行从业人员7000余人。晋城市银行业机构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机构种类齐全。辖内共有政策性商业银行1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71家(含省联社晋城办事处及6家联社),财务公司1家,村镇银行3家。金融企业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中资银行。二是机构发展势头较快。仅2010年至今,晋城市就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招商、兴业、光大银行,新增村镇银行2家:泽州县浦发村镇银行、高平市太行村镇银行。三是“十一五” 期间银行业务发展步入“快车道”。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存款、贷款总额分别为2005年的1.87倍、1.39倍和1.21倍,均实现了翻番,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咨询、代客理财、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种产品不断涌现,银行运营手段向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迈进;银行业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十一五” 期间不良贷款连续五年实现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引导着资源配置,调节着经济运行,服务着经济社会,可以说金融繁荣支持着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决定了金融繁荣,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众多银行登陆晋城,主要是晋城存在一个重要优势:晋城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丰富的资金来源以及较高的银行业盈利水平。
市银监局局长王中秋说,晋城是一座建市仅27年的年轻城市,受客观条件制约,不论地域面积、人口数量、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在全省处于靠后的位置。但近几年来晋城经济的强劲增长,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使银行存款总额与盈利能力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达1416.35亿元,存款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四,较年初增长11.03%,利润总额17.11亿元,实现了政府增收、企业增效、银行增利的良好发展局面。
有了这么多存款,和这样的盈利水平,金融企业纷纷登陆晋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银监部门表示,众多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落户晋城,既是银监部门基于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大背景的考虑,也是根据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竞争格局而合理引进;既是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追逐优质资源的外在要求;既与我市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有关,也与银行业务发展不均衡有关。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拥有经营机制相对灵活,贷款审批手续相对简便,贷款到位时间相对较短等优势,与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需求状态相适应。同时,银行业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只有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解决全市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的问题,让广大中小企业和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先进、优质的金融服务。
银行机构的增多,让晋城广大百姓从中受益。一是拓宽了人们的投资、融资渠道。如现在银行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等产品频现,收益率可观;放贷的银行多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贷款越来越容易了。二是银行网点服务氛围更广、服务质量更优。通过引进机构,晋城市已经实现乡镇银行网点全覆盖,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同时,随着银行间竞争加剧,必然促进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拓宽了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思路。一些银行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带来了外地企业和个人先进的发展理念、方法、项目等。四是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进入晋城的金融机构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它们的服务对象重点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仅去年一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7.42亿元,占全市贷款增加额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