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全世界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科技支撑的力量不容小觑。科技创新将开辟低碳经济的新未来。
低碳灵魂是科技创新
气候变化的脉搏牵动全球“冷暖”,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共同目标。如今人们逐步认识到,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解决资源、环境、污染物排放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们还沿袭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特征,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居高不下。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下,低碳经济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途径。
也许有人会认为,低碳只不过是一个时髦的话题,离我们还有距离,甚至显得并不那么迫切。然而,在各地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时候,认识上的不到位,都将影响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掌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但低碳经济究竟如何发展,有专家认为需要实现“五个创新”,即观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资源,才能够争得先机,赢得低碳经济的主动权。应该说,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各个先决条件中的重中之重。
打破瓶颈推动科技进步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从1999—2006年连续四届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阳城、城区等4县(市、区)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全市90%以上的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科技进步指数位居全省第二,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2009年,市本级科技研发经费达到3037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47%,比上年增长8.58%。
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市的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层次不高、水平不高,存在着很大差距,表现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科技创新的力量还很薄弱。全市现有科研机构20个,其中市直14个,但受人员素质、研发设施、实验基地等条件制约,只能从事一般的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几乎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的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数量少等等。
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奋起直追,当务之急是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因此,科技进步还需快马加鞭,科技先行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转型期待经济低碳化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最有生命力的产业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产业,以煤层气为代表的新兴能源方面,以及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搭上低碳经济这趟列车,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需要加大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核心科学技术,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实现大发展。例如,在新能源煤层气开发利用上,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关,进入门槛较高;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科技水平不高,实力不够有直接关系。新能源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2030年后的产业主流,而守着丰富煤层气资源的晋城,如何使煤层气成为今后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我们加大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力度,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煤层气,使煤层气产业为晋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实现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样需要科技作保障。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效能,降低能耗,向绿色经济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研发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要加大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传统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尚处在节能减排工作层面,还停留在“减量化”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尚有较大距离。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项目,我们要在全市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中加强科技攻关,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递减利用、延长产业链和产业连接、“零排放”、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改造传统经济为循环经济,变“夕阳产业”为“朝阳产业”。
当前,低碳经济之路为全世界展现出美好而光明的前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正当其时。同时,也为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创新水平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科技将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等问题开辟途径。我们要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永恒主题,抢抓机遇,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未来晋城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