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沪建筑钢价冲高回落 市场上下阻力明显

沪建筑钢价冲高回落 市场上下阻力明显

来源:新华网 编辑:豫言 2010年09月20日 08:54:48 打印

  21世纪是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纪,也是山西加快步入生态文明的世纪。山西环保新政开启了山西生态文明的道路,山西环保攻坚凝聚了山西建设生态文明的力量,而山西环境舆论宣传,作为生态文明的先声,则成为山西环保新政的旗帜,成为山西环保攻坚的号角。

  在山西,环境舆论宣传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创造了环境保护的社会效应,被山西社会称为“山西环境宣传模式”。

  山西环境舆论宣传之所以成为“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完全基于,山西在推进环保新政和环保攻坚进程中,构建了崭新的环境舆论宣传思想观念体系,形成了独到的环境舆论宣传实践操作模式,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社会影响。

  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曾提出“环境宣传职能论”。他认为,环境宣传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能,环境宣传、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环境保护的三大职能。环境宣传的内核,就是高度彰显环境保护的话语权;环境宣传的外延,就是广泛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所以,要把环境宣传放到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高度,以环境宣传的力量推动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实现。彰显环境保护国家意志,这就是环境保护话语权之根本所在。

  在提出“环境宣传职能论”之后,山西又提出“环境宣传造势论”、“环境宣传话语权论”、“环境舆论超前论”、“环境舆论放大论”、“环境舆论监督论”、“环境舆情应对论”,以新的理论基点支撑和构建了环境舆论宣传思想观念体系。并且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新闻发布制度”、“环境新闻通稿制度”、“环境舆论监督制度”、“环境舆情应对制度”,以新的操作方式构架和形成了环境舆论宣传实践运作系统。此二者,构成山西环境宣传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的核心在于:求新创新——追求新闻价值和创造新闻效应。山西把这种追求和创造,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工作方式,将环境舆论宣传的职能和功用,推演到一种极致化的实践境界;以全新的环境舆论宣传的机制和方式,营造了一种巨大的绿色效应。山西环保新政的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措施创新和运作创新,都在这种新闻价值和新闻效应的追求中获得了巨大的实现。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造势论”及其实践,凸显环境保护推进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宣传造势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扩音器”和“共鸣器”。其内涵在于:环境保护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因而我们的环境保护,是社会的环境保护,是公众的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保护需要公民社会的真正觉醒。环境保护没有强大的社会声势和社会氛围,就形不成社会力量和民主力量,而环保的社会力量和民主力量,是环境保护的真正压力和真正动力。那么,环境宣传具有这样的造势功能,环境舆论具有这样的造势功能,而媒体的造势,就是社会舆论的发生器,它形成强大的环境保护社会推进力。

  2006年,是山西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山西临汾、阳泉、大同被列为全国污染第一、第二、第三的城市,临汾则被称为“环境污染世界第一”。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这是环保法律早就明确规定的职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的环保责任实际并没有落实,官员的环保责任并没有承担。在这种背景下,山西提出一个观念: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一个政治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解决。那么,山西环境宣传舆论必须对环境问题的解决给予社会政治推动。

  为此,山西发起《山西省社会公众环境意向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0%的公众不愿意财政收入领先而环境污染严重的市长留任,89%的公众赞成党政领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90%的人呼吁实行领导干部环保问责制。山西提出确立环境保护政绩考核理念,把环保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山西建立了环保政绩考核机制体系,出台了《山西省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山西省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和《山西省关于市县主要领导干部科学考评暂行办法》。

  当时,山西环境宣传连连推起3个舆论冲击波,为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政治氛围高调造势。第一个冲击波,宣传社会公众对环保政绩考核的呼唤,“公众不满意财政收入领先而污染严重的市长留任”,成为舆论造势的先声;第二个冲击波,宣传省委书记提出的科学执政理念,“山西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GDP”,成为舆论造势的核心;第三个冲击波,宣传山西环保政绩考核机制的实效,山西查处因负有环境责任而被“环境问责”的领导干部,成为舆论造势的主体。由此,环境保护在山西成为党政“一把手意识”,环境保护上升为党政“一把手工程”。

  社会政治舆论上的环境保护造势行动,使山西环境保护真正进入了“新”的世纪,环境保护在社会公众的观念和政府官员的观念中,发生了前所没有的变化。山西百姓形成了共识:环境问题成为民生问题,政府官员不尽环保职责就是不称职的官员。山西官员形成了共识:环境保护成为了社会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抓环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媒体造势推动山西环保政绩考核,环保政绩考核推动山西环境改善,山西终于摘掉了中国污染第一的帽子。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话语权论”及其实践,彰显环境保护法治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宣传话语权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表决器”和“制动器”。其内涵在于:环保话语权是环保部门的重要权威,它同环保审批权和环保处罚权一样,成为环保部门的三大权威之一,而且,其权威之力越来越显著。实际上,环保话语权,就是影响发展决策的权力,就是彰显环保法治的权力,就是实施舆论监督的权力,就是开展宣传造势的权力。某种意义上,话语权就是决定权,话语权决定环境保护的地位,话语权提升环境保护的权威。所以,环保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话语权,学会表达话语权,敢于显示话语权,善于运用话语权,以彰显环保话语权的现实威力。

  2006年,是山西发起环保攻坚的时候,也是山西环保攻坚举步维艰的时候,攻克环境违法沉疴和环境污染顽疾,成为环保攻坚的首克之难。当时,作为在山西举足轻重的、既是经济大市也是污染大市的孝义,是山西环保攻坚必须突破的沉疴顽疾。山西环保部门已认识到,顽疾用重典,沉疴施重拳。但是,怎么突破?成为山西环保的一个历史抉择。当时,山西就选择了重在凸显环境保护话语权的创新力举——“暂停审批”和“区域限批”。

  山西环保凸显环保话语权的方式:第一,让环保话语权到达决策层面,第二,让环保话语权到达对象层面,第三,让环保话语权到达社会层面。先是,刘向东在山西省委常委会上据理力争,陈述事实,提出对环境违法典型坚决予以重处的执法思路。继而,山西环保部门挡住诸多说情劝告,坚决对孝义实施“暂停审批”,将执法创新的第一把利剑直指这个因污染而发达的经济强市,创造了山西环保的头号新闻。当即,山西环境舆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山西暂停孝义的环保审批权”的报道,成为全国舆论热点。这是山西环保创造的中国第一个“暂停审批”,也是山西环保话语权的第一次强势显示。

  然而,因污染而麻木的孝义市,当“暂停审批”利剑搁在头顶的时候,居然不知道,这个“暂停”停的就是其经济建设项目。这次环保话语权的显示,由媒体的解读和监督,由舆论的聚焦和直击,直接引发的是:孝义市读懂了“暂停审批”的话语意义,丢掉20亿元固定资产和生产总值,断尾求生,转型发展,快速走上由环境污染大市向环保模范城市转型的道路;中国环保读懂了“暂停审批”的话语意义,原国家环保总局借鉴山西做法,在全国实施“暂停审批”和“区域审批”,大大震慑了环境违法企业,一举打出了中国环保的话语权威。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超前论”及其实践,透射环境保护引领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宣传超前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领航器”和“加速器”。其内涵在于:环境舆论宣传具有可超前特点,超前思维和超前意识是它的潜质,超前策划和超前设计是它的显能,超前操作和超前造势是它的方式,超前氛围和超前气势是它的实现。绿色时代的环境保护是超前的环境保护,超前谋划,超前操作,超前引领,注定是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而不超前,即意味着滞后或者落后。可以说,没有超前意识的领导是不具备现代意识的领导,不会超前造势的领导是不具备现代方式的领导。因而,现代领导不仅仅要注重环境舆论宣传,而且要注重环境舆论宣传的超前行动。

  2007年,山西环保攻坚急速挺进,环保压力成为地方政府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刘向东大胆策划一项激励政策:由山西省政府重奖环保市长。他给山西省省长报告了想法,省长到山西省环保局视察时,突然提出,对山西在全国环境质量排名前移的城市,要给予100万元到200万元的重奖;这个奖,要奖到市长个人。当时,在山西,这绝对是个大新闻。在全国也是大新闻。山西省环保部门就策划:这个新闻怎么做?要做新闻报道,尚未形成文件;不做新闻报道,省长已经承诺。于是,突破过去“没有成文不报道”的做法,立即将“环保重奖”的新闻报道出去,当然,也立即起草“环保重奖”的政府文件。没想到的是,当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此事的时候,却立即引发了媒体争论,舆论矛头直指山西政府:做好环保是责任所在,凭什么就重奖政府官员?财政部门就埋怨了:没发文件,怎么就先把新闻发了呢?环保部门也担心:麻烦来了,不要再做“重奖”的舆论了。

  舆论冲击,社会压力,呼啸而来,而就在这个时候,刘向东却兴奋了。他说,不论舆论肯定还是舆论否定,对山西环保都是支持。我们要的就是舆论效应。可以说,“环保重奖”新闻在社会引起的舆论轰动,远胜于“环保重奖”决策本身,也胜于“环保重奖”新闻本身。实质上,它是“炒”热了山西环保。所以,无论舆论如何,无论争论如何,山西官员环保攻坚的行动没有动摇,山西政府重奖环保的决策没有动摇,最后,媒体争论尘埃落定,环保重奖承诺兑现。第一年,山西一个城市独摘100万元大奖;第二年,山西7个城市各获200万元重奖;第三年,山西两个城市各获1100万元巨奖。重奖之争引发的,是山西城市的环保竞跑,重奖之举引动的,是山西环境质量和环境形象的历史性跨越。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放大论”及其实践,张扬环境保护影响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宣传放大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辐射器”和“放大器”。其内涵在于:舆论宣传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和放大效应,环境保护具有现实的传播追求和放大追求。环境保护的“放大”和“高调”异名同通,环境保护的“低调”则是“无为”的别名。事实上,“高调”不只在塑造环保自己的形象,而是在塑造政府执政的形象。但“高调”和“放大”,不是对事实的夸大,不是对事情的虚构,而是把事实的内涵发掘出来,把典型的经验传播出去,把行动的效应扩展开来。就是把事情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在更深内涵更广意域被阐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显示。放大是为了显示,显示是要引起关注,而引起关注,实际也引起社会的监督响应。

  2007年,山西环保攻坚艰难推进,许多污染企业,被责令取缔却取缔不了,被勒令关停却关停不了,被明令淘汰却淘汰不了,置法律政令于不顾,违法运行,且顶风生产。山西环保部门独辟蹊径,寻找突破,与金融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停贷措施;与铁路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停运措施;与电力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停电措施。文件规定,只要是污染企业违法生产,环保部门一纸“停”令,银行、电力、铁路就必须“叫停”。这些措施被称为“三停制裁”。这种制裁本身具有绝对的杀伤力,但一纸“停”令件能否执行,却也是问题。

  山西环保部门立即彰显舆论放大功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媒体,将“三停制裁”宣之于社会,广告于公众,并放大为“组合套拳”、“铁腕行动”、“部门联动”、“统一战线”。舆论声势越造越大,社会影响越放越大,等于把叫停者自己也放大于阳光之下,以引起社会的监督响应。最后,终使“三停制裁”形成了实际结果:切断污染企业的资金线,切断违法企业的动力线,切断落后企业的运输线,等于切断了污染企业的生命线。而当这些“线”真的被切断时,企业着急了,他们跑银行、跑电力、跑铁路,末了,都说你环保过不了关。最后,这些企业没有办法了,说:“管钱的、管路的、管电的,都被环保管住了,环保怎么变得这么厉害了?”

  其实,厉害还在后面。媒体放大了“叫停”,“叫停链条”越拉越长;舆论扩散了“联动”,“部门联动”越滚越大。山西环保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20多个部门建立了执法联动机制,统一战线越扩越大;山西城市与城市、政府与政府、区域与区域,形成了纵向联防联控、横向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联防联控越来越坚。可以说,舆论放大促成了“联动”机制,“联动”机制又激发了舆论放大,到最后,“舆论放大”把自己也放大到环保统一战线中去了,山西形成了环境保护的社会强势联盟和社会强势影响。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舆论监督论”及其实践,高扬环境保护批判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舆论监督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监视器”和“推进器”。其内涵在于,舆论监督是现代环保的强势手段,对于地方政府,它具有舆论推进作用;对于污染企业,它具有舆论威慑作用。所以,面对环境违法行为,媒体舆论依法监督,对媒体而言,是责任所系;对环保而言,是借力发力。所以,环保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依靠舆论监督,使媒体记者成为发现问题的耳目,发声呼吁的喉舌,发力鞭策的手掌。新闻媒体要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哨,批评批判的视角要紧紧盯着环境,以舆论监督推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2010年,山西污染减排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攻坚,山西举全省之力发起冲锋,但在个别地方,仍有污染减排主体踌躇不前。山西组织污染减排新闻采访团,赴全省城市实施舆论监督。媒体采访被环保挂牌督办的工业园区,园区领导承诺:摘不了挂牌督办的牌子,我主动请辞,请市长摘掉我的帽子!记者追踪污染减排工程缓慢的县市,县市领导表示:逾期完不成污染减排工程,该打板子打板子,该摘帽子摘帽子!舆论围剿污染尚未彻底改善的区域,地方领导责令:改变不了环境形象,无论官员调到哪个岗位,都将追究环保责任!

  新闻采访团在山西东线采访,遭遇地方官员发表怪论:“污染减排就是允许排放”、“发展经济就要牺牲环境”。而且,发怪论者竟是主管环保的官员,主管环保的官员竟然不负责任,无视环保,为污染辩护。媒体记者义正词严,现场批判,迫使“雷人”官员无言以对,当众认错。在山西西线采访,新闻采访团接到地方环保部门举报:著名的山西汾酒集团,迟迟不落实二氧化硫减排。政府下达的减排文件没有安排,环保部门登门督办被撵出企业,新闻记者希望承诺却一再推诿。媒体记者顶住说情撰写批评通稿,迫使汾酒集团董事长表态:污染减排,汾酒集团绝不拖山西的后腿!

  环境舆论监督把污染减排紧箍咒越拧越紧,舆论监督也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领导重视。山西公众向污染减排新闻采访团举报环境问题,要求拧住污染企业批评曝光。山西省省长在新闻采访舆论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跨省河流污染。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在新闻采访工作报告上多次批示:新闻采访作为环保的耳目、喉舌和手掌,发现问题,批评曝光,引导舆论,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推动地方政府污染减排,促进形成了全民关注环保的社会氛围。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舆情应对论”及其实践,显示环境保护引导力的模式

  山西提出“环境舆情应对论”,指出,环境舆论就是环境保护的“观察器”和“导向器”。其内涵在于:面对环境舆情突发事件,如果环保部门不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失实报道或失真新闻就会大行其道;如果环保部门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任意传言或蓄意炒作就会招摇过市。所以,面对环境舆情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迅速作为,掌握新闻发布的主导权:必须敢于决策,发出快速反应,正确引导舆论;必须客观分析情况,依据事实说话,公布事情真相;必须立足大局,形成舆情跟进,维护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2010年9月1日,一则题为《美媒体评出世界九大污染严重地区,中国临汾位列第一》的新闻报道,迅速在互联网传播——“据国际在线专稿报道,美国《赫芬顿邮报》日前评出了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中国临汾名列第一。报道说,坐落在产煤带上的临汾市,堪称‘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地居民如果把刚刚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干透时,衣服已经变黑了。在当地生活一天吸入的有毒气体,相当于抽了3包烟。”仅仅两天时间,这条消息在中国网络的转载量达到100多条,完全形成网络覆盖之势。消息给临汾、山西、中国,都造成巨大的形象损害。

  2010年9月2日,山西环保界迅速进入应急研判状态。认定:这是一起环境舆情突发事件,而且是美民间组织和媒体的炒作行为。因为,山西研究发现,美国媒体用来佐证“临汾污染世界第一”的资料,是沿用陈旧过时的资料,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这些资料更多的是描述性和随意性话语,不具有科学的严谨性。为此,山西环保界立即形成一个意见:我们不能缺位,不能失语,不能丢掉话语权。并且主张,必须正面应对,而且要迅速回应快速回击。

  2010年9月3日,山西省环保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用数据说话,以事实佐证,向媒体通报事实真相:美国媒体报道在数据引用和以此为据的评价上与事实不符。据中国环保的监测数据显示,临汾环境空气质量由2005年的劣三级达到2009年二级标准;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187天达到2009年的334天;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5.48下降到2009年的1.72;在全国113个城市的排名由2005年的113名跨越至2009年的29名,已经彻底甩掉了污染第一的帽子。

  当天晚上,中国新闻网率先刊发了《美媒炒作临汾是制造媒体上的“污染”》的时评文章和《山西省环保厅:美媒体对临汾环境评价严重不符事实》的新闻报道,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诸多网站相继刊发应对报道,报道很快登上百度、谷歌头条位置,整个网络,形成了正面回应的强劲势头,起到了正面引导、还原真实、以正视听的作用,遏制了网络媒体的盲目炒作。

  山西对美国媒体的“说不”,对网络舆情的“说不”,表明山西环境质量的改善,真正赋予了山西环保新的话语权;山西环境保护,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底气!为此,山西环保人士称之为:打了一个舆情应对漂亮仗。山西社会高度评价为: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案例。

  山西环境宣传的推动力、引领力、批判力、影响力形成山西环境宣传模式的聚合力。可以说,山西环境宣传模式,是山西环境宣传思想观念的实践化体系,是山西环境宣传实践的理性化体系。它在认识论上为环境保护作出了新的探索,在方法论上为环境保护开辟了新的实验。山西以环境舆论宣传的现代模式,创造了环境保护的现代方式;山西以环境舆论宣传的现代功用,创造了环境保护的现代效应。

  我们曾经说,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国家意志的实现形式,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说,山西环境宣传模式,让环境保护国家意志真正获得了实现。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造势论”及其实践,凸显环境保护推进力的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话语权论”及其实践,彰显环境保护法治力的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超前论”及其实践,透射环境保护引领力的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宣传放大论”及其实践,张扬环境保护影响力的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舆论监督论”及其实践,高扬环境保护批判力的模式。

  ■山西环境宣传模式,就是以“环境舆情应对论”及其实践,显示环境保护引导力的模式。

上一篇:山西五台山—忻州高速公路9月30日正式通车

下一篇:不再区分地区 第三套房全面停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