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晋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新视野新格局

晋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新视野新格局

来源:太行日报 编辑:晴天 2010年07月06日 08:24:58 打印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是我们必须迈的坎儿。晋城的城市化之路该怎么走?怎样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2007年,晋城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2.2%,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以上。进入"十一五"中期,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

  "太行明珠,宜居晋城"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迈开新步。

  由捉襟见肘的"摊大饼"到"六区联动,组团发展"

  打开视野天地宽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城市化水平提高,需要拉大城市框架、解决市区容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的带动能力。

  建市25年,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成绩骄人,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佳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城市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晋城城市发展遇到了"瓶颈":市区四周是山,主城区最终可用于城市建设的面积也就50平方公里,城市扩容、功能扩张处处受限、捉襟见肘,传统产业项目不得不"离城下乡",新的项目落地更难。2008年初上任的新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摊大饼'式发展此路不通,必须以全新的思路,勾画城市蓝图,谋划城市未来!"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在最快的时间启动。从2008年1月到2009年4月,短短的15个月时间,我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就完成了从申请启动、规划设计、征求意见、咨询审查、成果评审、论证研讨等复杂工作,获得省政府批准。

  观念一变天地宽。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跳出城市看城市,放宽视野拓空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定位由"一城三区(主城区、北石店区、南村区)"转变为"六区联动,组团发展",城市由小变大了,由局促变舒展了,主城区外围15公里范围内的巴公、高都、北石店、金村、南村(金匠)区域,都成为城市未来空间的拓展地带、城市功能的承载地带,到2020年,市区人口将由现在的42.7万人达到80万,城市用地规模将由现在的49.2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平方公里。

  新规划为我们的城市重新定位:为能源、煤化工基地服务的城市,山西省东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山西省通往中原的门户城市。新规划为我们的城市发展确定了新目标: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园林式的宜居城市。

  按照新规划,未来城市各区分工明确:主城区是市级综合中心,包括行政、文化、居住、商贸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等多种功能;金村片区是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为区级行政中心,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和市委党校正在这里紧张建设;南村片区是以清洁工业为主的一、二类工业片区及配套生活区;北石店片区是以煤炭生产服务业和物流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综合片区,晋城无烟煤业集团的总部就在这里;高都片区是以旅游、休闲、度假和居住功能为主的休闲片区,附近的任庄水库,将成为居民的水上乐园;巴公片区则是以煤化工为主的工业片区,目前区内的大颗粒尿素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00万吨。

  各区之间以快速通道相连接。连接各区的快速通道,包括既有的长晋高速公路和即将通车的西北环城高速公路,包括联系各组团的城市快速交通主轴---正在建设的晋城到高平一级公路,包括已经竣工和正在建设的东南出入口通道、泽州北路延伸段、文博路延伸段、畅安路,各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忽略不计。沿环城高速路建设的环城绿带,将成为市区新的边界。

  一个以白马寺山为绿心,以环城高速为纽带,以主城区为依托,以五大组团为策应,带状向心、六位一体、联动发展的城市发展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按照通行的标准,我们的城市10年后将迈入大城市的行列。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成为千年晋城新的里程碑。

  由碍手碍脚的大山到城市生态屏障、市民休闲乐园

  神来之笔看"绿心"

  夏日的白马寺山,满山葱绿,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路边停放的、路上行驶的大小汽车、摩托车一辆接着一辆,早上不到6点,游人已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这里,有的登山健身,有的放飞风筝,有的赏玩公园迷人的风景。短短一年时间,白马寺山就成了晋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乐园。

  市区北部的白马寺山,建市时荒山秃岭、黄沙弥漫,经过市直和城区干部群众20多年锲而不舍义务植树造林,白马寺山初步披上绿装。在大多数人看来,白马寺山是市区的生态屏障,更是市区北扩不可逾越的障碍。

  市委书记张茂才、市长王茂设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多次调研、反复征求专家和市民意见后认定:白马寺山是上天赐给晋城的"财富",是未来晋城的地理中心、生态核心。

  重新认识并开发白马寺山的价值,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全过程,成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点睛之笔。

  在新的城市空间中,白马寺山处于中心位置。在生态上,白马寺山森林公园是生态"绿心"、城市之肺。在功能上,白马寺山森林公园是城市的花园、市民休闲的乐园。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强力主导下,白马寺山的价值渐渐被人们所认识。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全面启动后,张茂才、王茂设多次亲临公园、道路建设工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过问质量,督促进度。他们反复强调,作为新的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绿心,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是完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城区区委、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晋城的未来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既充分考虑城市生态需要,又充分考虑市民健身和休闲旅游需求,着眼长远,超前思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园、林、景的特色,坚持增绿量、上档次、创精品,坚持大栽树、栽大树、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努力打造绿化精品,建设自然和谐、园林生态、文明宜居的和谐绿色家园。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60平方公里,面积超过了目前的建成区。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始终体现了高水平、高标准、高速度。

  规划部门将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定位为休闲娱乐旅游区,做规划时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理念,规划了植物园、绿色农业观光区、绿色果园游览区、田园风光展示区、动物园、球场、接待中心,重点打造白马禅寺、景公塔、长江支队纪念碑、方山观景台、碧落寺、汤王庙、黄龙庙、黑龙潭、白龙宫等一批自然和文化景观,规划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建成后将成为城市身边的大氧吧、市民休闲的大乐园。公园的最大亮点当属占地3000亩的植物园,在全国范围内招标设计,依据当地跌宕起伏的地形,建设人工湖、湿地、盆景园、绿化大草坪、园路、灯光、休闲设施等,还有15个植物片区,20个专类园,适合晋城气候环境特征的苗木花卉将全部在园中展现,以后条件允许的话还将在园中建设热带温室园,使更多的市民认识和了解热带、亚热带的苗木花卉。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全长1140.543米的登山步道,从山脚直达山顶的景公塔,仿佛一匹长长的织锦,与周边的满目青翠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又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这条登山步道共有台阶1111级,总投资3159万元。城区是公园建设的主力军,区委、区政府把登山步道列入2009年城区十大工程全力推进,承担建设任务的区国土资源部门采取水泥灌浆、片石堆砌、钢筋混凝土加固等措施,妥善解决了地面沉陷问题,大大增加了步道的整体强度。

  承担绿化施工任务的市园林部门和城区,抢抓树木冬季休眠的植树有利时机,顶风冒雪,在历史罕见的严冬里组织施工队伍争分夺秒展开了园林绿化大会战。市园林局在泽州北路延伸段大搞绿化美化,一个冬季栽种了2000株7米高、碗口粗的油松、雪松;城区在辖区内12平方公里的白马寺山南侧核心地段,展开了现代生态造林大决战,全部采用大树移植方式,一个冬季就在白马寺山登山步道两侧栽植了1000余株油松,竖起了两道绿色屏障。不到一年时间,白马寺山上新添了雪松、油松、国槐、银杏等苗木64300株,其中大树1万多株,成活率达到了99%以上,实现了一次栽植、一次成景。如今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已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一个集旅游休闲、生态观光、健身娱乐及植物栽培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绿心"已经具备雏形,"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格局初步显现。白马寺森林公园建设,标志着我们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白马寺森林公园建设,也将成为有机利用自然本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由注重量的扩大到注重质的提升,全力打造"太行明珠、宜居晋城"

  城市建设大提速

  两年多来,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老师、赵老师,每天都把拆除了围墙、整修了边坡的泽州公园,当作晨练和晚上散步的场所,几乎风雨无阻。她们说,现在公园变大变美了,在清新的空气中走走路、跑跑步,一天都精神愉快、精力充沛,身体以前的毛病全没了。

  她们的感觉没错。最近的几年,是晋城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最大、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2009年国庆前夕,市区东南出入口通道工程、泽州北路延伸段建设工程、泽州公园改造一期工程、玉龙潭公园建设工程、西河景观改造延伸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工程、市区燃煤锅炉煤改气工程、府惠小区廉租房建设工程、城市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市区南出入口景观绿化等城建十大工程,同时举行竣工典礼,人声鼎沸,全城欢庆。

  构建"六区联动"的城市框架,是晋城的外在形态;"宜居城市"则是对它的内在气质的准确诠释。

  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围绕做大城市框架、做强城市功能、做美城市形象、做出市民信心,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举全市之力,启动实施了33项城建工程。

  泽州北路延伸工程,分为泽州北路拓宽改造段、延伸段和登山步道段,道路、绿化、亮化、景观一体设计,拓宽改造段工程长1422米,红线宽70米,延伸段工程长1710米,红线宽32米,道路两侧各规划控制50米的景观绿化带。从2008年冬天到2009年国庆,城建部门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克服高温、寒冷等困难,完成投资2亿多元,使这一大工程一年完工。从此,市区到白马寺山的行车时间大大缩短,秀美的白马寺山和主城区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站在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平安广场俯瞰,泽州北路延伸工程由市区一路北上,直达白马寺山脚下,把森林引入城市,把绿色带到了我们身边,使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真正成为了城市的后花园。

  全长5.27公里、概算投资5亿元,建市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市区东南出入口通道的建成通车,拓展城市南部空间5平方公里,盘活土地资源6000多亩;不仅可以推动东南部的开发建设,还将辐射和带动沿线8个城中村的发展。

  其他城建项目个个可圈可点。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可以满足我市今后20年发展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需要;建筑面积为8414.18平方米的府惠小区廉租住房项目竣工,以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户型为主,经济实用,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阳台应有尽有,水、电、暖、气、通讯、网络、闭路电视全部安装,小区设专人管理,水、电、气采用IC智能卡,分户供暖,可解决108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市区128台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改用煤层气、空气热源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全市13.1万户居民使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1%,为造福百姓、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市区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和正在进行施工的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将成为"宜居晋城"的三张"绿色名片"。泽州公园改建一期完工,玉龙潭公园和西河河道景观改造延伸工程建成,都成了广大市民活动、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阳翼高速公路、高新、环城高速公路进展顺利,我市"两环四射六横七纵"的城市路网骨架正在逐步构筑;晋城学院和市委党校加紧建设,市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与文化艺术中心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数字化城管建设和沿街美化亮化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和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作为实施"六区联动、组团发展"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开篇之作,2009年7月21日,晋城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成片集中改造战役---北石店区城市化改造工程打响,改造总投资约28亿元。这个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绿地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道路狭窄拥挤破损不堪、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规模仅次于主城区的破旧工矿区,三年后将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区,与主城区整体协调、联动发展。

  "宜居晋城"阔步走来,太行明珠更加璀璨。

  由城乡二元结构到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特色城镇化

  农村富余人口不可能被中心城市完全吸纳,城镇就成为农民就近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市坚持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小康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增强了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推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2008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在阳城县召开了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市委书记张茂才在会上指出,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发展就难以协调;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我市的发展就缺乏动力和后劲。他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对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认识;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规划要科学,特色要鲜明,理念要更新,产业要优化,体制要创新,推进要务实。市长王茂设在会上要求,要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农村改革发展"的共识、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产业提升"的共识、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财源建设"的共识、牢固确立"城镇建设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共识,凸显规划龙头、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品位功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树立经营理念、广开融资渠道,在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市里每年用于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以奖代补资金达3000万元。

  2010年3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在高平召开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认真总结了两年来的工作成效、工作经验,对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县(市、区)和各乡镇抓城镇建设的积极性高涨,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特色城镇化建设与中心城市建设同步进入发展快车道:县县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生态文化公园,四个县城和部分乡镇农村都用上了煤层气,4个县城空气质量和中心城市一样全部达到二级标准;74个乡镇启动了一所标准化中学、一座标准化卫生院、一个康居示范小区、一个自来水厂、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五个一"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城镇化建设先进典型。北留、润城、巴公、嘉峰、马村等一大批特色城镇迅速崛起,东四义、山耳东、兴王庄、南山、皇城、岳庄、庄头、司徒、洞头、大车渠等城市化示范村星罗棋布。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今年又推出了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又一大举措:着力抓好润城-郑庄沁河流域、北留-周村、环城高速环内等7个示范片区建设,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示范区。

  我市在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城乡工业对接,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一是加快工业由"散"变"聚",引导企业在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增强了小城镇的集聚力和服务功能。二是加快农业由"低"变"高",引导各乡镇依据各自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加快三产由"轻"变"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正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特色城镇化,各地构筑起了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奠定了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7%,一举超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晋城,正阔步走在城市化的道路上。

上一篇:张茂才:推进物流项目建设促区域经济繁荣

下一篇:银行30亿元支持山西省企业“走出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