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晋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晋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世界第一大人工核洞40年后开放 山西老兵参建

世界第一大人工核洞40年后开放 山西老兵参建

来源:三晋都市报 编辑:管理员 2010年06月02日 08:55:49 打印

  40年前,山西老兵陈怀文曾参与“816工程”的开挖建设;40年后,他撰文深情回忆当年的“特种兵”岁月,首度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陈怀文因此被重庆方面邀请,并为“816核洞”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启幕。

  4月25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 “816核洞”,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这项曾经与世隔绝数十年的中国涉核绝密军事工程,迅速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

  近日,陈怀文在北京与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等嘉宾录制了央视《百科探秘》关于“816工程”的专题节目,5月25日回到榆次。

  “其实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参建的是地下核工厂。”每次谈起“816工程”,陈怀文都会心潮澎湃。他将一本厚厚的相册摆到记者面前,讲述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参军南下

  “816核洞”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1984年,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被叫停。这项当年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建造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属绝密级军事禁区。

  “工程先后有6万多人参加,他们曾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这里,出于保密的缘故,他们的辉煌业绩一直被尘封在大山深处不被人知晓,他们的经历感受也无法向人诉说,只能深埋心底。”回忆当年,陈怀文感慨不已。

  1969年冬,22岁的陈怀文从山西省平遥县应征入伍。12月18日,天气格外暖和晴朗,戴着大红花的陈怀文代表全县新兵在欢送大会上作了发言,在欢送的锣鼓声中告别家乡。

  开始,列车一直朝着北京方向开,陈怀文非常高兴,“心想也许是到首都北京当兵吧”。可是,当火车到了石家庄后,便向南行驶。过黄河,跨长江,在重庆换乘轮船,顺长江东下,在榨菜之乡涪陵转弯,又顺着清澈的乌江水往南,直到一个叫白涛镇的小码头才停了下来,接兵部队首长大声宣布:“驻地到了”。

  这个乌江边不知名的小镇,随着数万建设者到访,彻底隐姓埋名——从地图上消失了。寄到这里的信件,没有具体地址,只有一串数字:4513信箱。

  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当时到涪陵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乌江水路。陈怀文纳闷:这么个地方,一下涌进来两万多官兵,究竟是来干什么呢?

  新兵训练后,陈怀文才逐步得知,接自己入伍的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1967年后,该部队陆续秘密移防来到这里,承担起三线建设“816工程”最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开挖后的覆盖任务。

  工程面临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陈怀文和战友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奉献国防

  在一张入伍后不久拍摄的照片里,陈怀文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年轻的脸上溢满朝气。他指着照片上自己身后的营房告诉记者,那时山上植被茂密,“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标牌随处可见。除了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新盖的一排排以竹片为墙、油毡遮顶的工棚营房外,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建筑。

  陈怀文被分到工程兵建筑某团6连。这个连队是全师的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身体强壮的陈怀文被分到风钻班,主要任务是在坑道掘进中打炮眼。其他的班则负责在炮眼中装炸药,进行爆破、清理石渣运出洞外等环节。施工很紧凑,每个班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自己的工作量,才能保证工程紧张有序地进行。

  陈怀文打炮眼用的是日本制造的凿岩机(俗称风钻),重约50多公斤。施工时必须头戴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身穿工作服,工作服外再套上防水衣,脚上还得穿上高筒水靴。手托风钻打眼时,钻头在作业面上便有节奏地发出“锵锵”的与岩石的碰撞声,钻机和钻杆一起震动,陈怀文每每被震得全身发麻。

  不仅如此,各种机器一起开动,发出的轰鸣声、喧嚣音使人震耳欲聋。一个班下来,陈怀文浑身上下被汗水浸湿,工作服上全是泥浆。冬天,川东的大山里温度较低,湿度又大。打完炮眼出洞吃饭时,热汗经冷风一吹,立刻浑身冰凉。

  “816工程”的艰苦远不只这些。这里夏季温度常达40多摄氏度,床铺上的凉席都发烫。蚊子又多,咬一口身上就是个大包,痛痒难耐。夏天吹来的热风常使人头昏脑涨,难以忍受。进入秋季,“天无三日晴”,小雨不断,潮湿阴冷,洗了的衣服数日都难以晾干,当地“蜀犬吠日”的传说便是形容这种天气。

  “地无三尺平”也是当地的特点。连队进行篮球赛,得在山坡上费好大劲整出一小块场地,再用竹竿满围起来,若不小心篮球滚到山底,要想捡回来,恐怕得耗去半日光景。能看到一场《地道战》这样的电影对战士们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在洞内施工十分危险,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有的地段石质很差,随时都可能塌方。“在‘816工程’工地,我们有76位战友光荣牺牲在这里。战友们为了祖国安全,为了国防事业,不计报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今天回想起来仍然令人感动。”

  虽然时过境迁,但说起那段岁月,已过花甲之年的陈怀文便像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重回故地

  在风钻班,陈怀文创造过连队打眼的最高纪录。担任过副排长、排长,后调团政治处、师政治部从事宣传、组织工作。

  当兵13年后,陈怀文转业到晋中人事局工作,直至退休。

  今年年初,陈怀文得知“816工程”已经解密的消息,不禁百感交集。春节过后,他写了一篇回忆“816工程”建设的文章,在《晋中日报》刊发。文章经华龙网刊发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更引起了曾参加过“816工程”建设老兵们的共鸣。

  3月11日,陈怀文收到一条来自北京的短信:“……为我们曾经失去的和共同拥有的那段岁月,那段青春,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而感动,谢谢你陈怀文。师医院蒋文艳”。全国各地的战友纷纷给陈怀文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表达了他们对“816工程”的关注和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怀念。

  4月23日,因“816核工程”将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重庆涪陵邀请了百余名参与洞体施工的建设者重返816。包括陈怀文在内的9位山西籍老兵受邀赶赴重庆,这些建设者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探访他们亲手建造的庞大“核洞”。

  据陈怀文了解,有4000多名山西籍士兵参与了“816工程”建设。得知此次老战友将在故地重逢,还有很多老兵都愿意前往,但是当地接待能力有限,一时容不下那么多的老兵回到白涛镇。

  在重庆涪陵,陈怀文和战友在进入核洞之前,先祭拜了烈士陵园。那里埋着76名牺牲在816工地的战友。烈士墓碑前,陈怀文深情向曾经的战友致词,一位河南的老兵掏出随身带的青稞酒,洒向墓碑。

  赴重庆之前,陈怀文特意找出了保存多年的一件棉工作服。这件棉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穿过的。在“816工程”施工期间,这件厚棉衣成为配发给战士们的工作服,陈怀文曾穿着它在洞中艰难施工。在重庆,陈怀文将这件珍贵的棉衣捐给了816核洞旅游开发管理部门。

  4月24日,“涪陵吹响集结号,揭秘核洞816”迎宾仪式在涪陵两江广场隆重举行。涪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天伦,区政府副区长张力等区领导将100多位816核洞建设者迎上两江广场。这些建设者来自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陈怀文受邀与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定国、涪陵区副区长张力共同宣布仪式正式启动。

  追忆岁月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4月24日下午,陈怀文和战友们作为第一批游客进入“816核洞”时,隧道里的口号唤起了建设者们深埋在内心深处的记忆。“816核洞”没有完全建成就停工,空荡荡的坑道,凸凹不平的石壁,仿佛在诉说老兵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站在某个似曾相识的洞口,陈怀文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满头大汗打眼的身影。

  洞内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洞体内曾经装有一些小型铅门,由光电控制,只要核爆炸闪光一出现,铅门就会自动封闭。洞内拥有舒适的恒温环境,冬暖夏凉,维持在25℃左右。这些技术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导游的介绍是陈怀文们从未闻听过的。

  来到观景平台,816最大的洞室呈现在大家面前,高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面积则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时隔多年,陈怀文才知晓这里叫做“核反应堆大厅”,是816的主体工程。

  上至第九层,在中央控制室,陈怀文看到一些圆形的巨型显示仪表,听过介绍,才知那是当年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虽然,目前洞体所开放面积不到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已经让陈怀文们感到过瘾。“当时的《保密守则》明确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终生保密。我们当年在施工时也只能在规定的地段活动,不允许越界,不准互相打听,对外写信不能透露这里的一切。所以,虽然我们当年都亲自参加过‘816工程’的建设,但我们对整个工程的规模、背景、用途等情况了解极少。”陈怀文也是在多年以后,才获知自己参建的816作为核军事工程是何等机密。“这次参观,才知道这里如此宏伟壮观,真是不可想象。这里留着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终生牵挂,有生之年,我们一定会常回去看看。”

  【资料】

  816地下核工程

  2010年4月份,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该工程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需要,该工程1984年停工。该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20余公里,共有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竖井更是多达130多条。核反应堆大厅是洞内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总共上下9层。

  816军工洞体地处涪陵区白涛镇 (现为白涛街道办)。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此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816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分别规划为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洞体施工土石方量151万立方米,施工石渣可筑成长达1500公里的一米见方的石墙。

  建厂伊始,“816工程”便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也绝不允许外泄,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职工家属不能进厂。

  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但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军工洞体解密。“816工程”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上一篇:矿价涨钢价跌 钢企6月准备减产

下一篇:鞍钢宝钢“抢亲”说遭否 包钢重组悬念尚存

热点新闻